阵发性胸闷、剑突下疼痛、活动后气短……一提到这些症状,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心脏出了问题?但在临床中,有相当一部分反复胸闷胸痛的患者,经过检查并没有发现明显的冠状动脉病变。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我们接诊过大量以胸闷、胸痛为主诉的患者,其中很多人的检查结果却显示冠脉并无大碍。”威海市中医院医师王志平表示,中医视角下的“胸痹”不仅仅对应冠心病心绞痛,更涵盖了多种以胸中闷痛、喘息咳唾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中医强调从整体出发辩证施治,恰恰为这类患者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


关注“人”而不是“病”
从患者主诉切入 直指不适根源
“很多患者是带着‘痛苦感受’而来,而不是带着一个明确的病名前来——而中医最关注的,正是这些直观、具体、能被真切感知的不适。”王志平说,中医治疗不针对疾病本身,而是着眼于人体当下的失衡状态与抗病反应。
以冠心病为例,其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血管狭窄。当血管狭窄到一定程度,在劳累、受凉、情绪激动或饱餐等诱因下,患者会出现胸痛——这就是患者的“主诉”,也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主战场。
“如果患者的胸痛解决了,冠心病也就逐渐趋于稳定。”王志平表示,冠心病作为一种慢性病,当前胸痛缓解后,患者可能出现新的主诉,这又成为新的治疗焦点。
中医治疗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紧随人体的抗病系统相机抉择,着眼于人体整体的平衡与和谐,根据患者症候变化不断调整方药,遵循“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充分调动全身抗病力量。
在这一治疗过程中,患者不仅胸痛发作次数、程度和持续时间逐渐减少,还常伴随全身状态的改善——比如慢性腹泻好转、湿疹消退、甚至结节缩小等。这正是整体辨证带来的“额外收获”。
胸痹病根不一定在心
可能与胃肠有关
近日,60多岁的张先生来到威海市中医院就诊。体胖腹大的他向王志平诉说病情:阵发性胸闷憋气已三年,多在饭后及平卧时出现,活动后反而舒适。在外院行冠脉CTA检查已排除冠心病,对症处理不见效,服用中药两个月效果也甚微。
王志平为他查体时发现其剑突下有痞硬感,小腹部存在压痛,舌脉呈现脾虚气滞之象。
“患者主诉属中医胸痹范畴,但其发病与胃肠有关。”王志平依据《伤寒论》“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的论述,选用该方,并根据腹证合并下瘀血汤治疗。
仅服药一周,患者胸闷明显减轻,继续服药两周后,原有不适症状已基本消失。
急危重症首选西医
难治性心绞痛可中西协同
50多岁的刘先生冠心病多年,还伴有房颤,做过冠脉支架植入术。今年再次发作剑突下疼痛,冠脉造影显示新的狭窄和闭塞。即便做了药物球囊手术,疼痛仍反复发作。
接诊后,王志平中医诊断为胸痹,辨证为阳虚寒凝气滞证。随后,依据《金匮要略》中“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理中汤亦主之”的论述,选用枳实薤白桂枝汤以通阳理气。治疗半月后,患者剑突下疼痛症状好转大半。
王志平强调,对于心梗等急危重症胸痛,西医的介入治疗不可替代;但对于现代医学难以解决的疑难胸痛症状,中医从整体入手辨证求因,往往能为患者打开另一扇窗。
这种以“人”为本、从整体着眼的治疗策略,不拘于一病一症,而是随证调方、动态平衡,正是中医临床的独特魅力和生命力所在。(来源:威海市中医院)
签审: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刘佳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