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乳山市南黄镇北斜山村山上,茶树长势喜人,采茶工人们穿梭于茶垄之间,手指翻飞,鲜嫩的芽叶簌簌落入竹篓。
市人大代表、威海威茗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威海茶叶行业协会会长徐彬望着眼前忙碌的景象,心中是沉甸甸的责任——这片茶园,不仅是威海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试验田,更承载着周边群众增收致富的希望。
从茶园到车间,从调研现场到人代会会场,徐彬始终保持着履职为民的炽热情怀。他说:“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就是要让茶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叶子’,让每一缕茶香都传递着幸福的味道。”
品种选育 在北纬37°种出独特茶香
深耕茶产业21年,徐彬心里一直有个愿望:培育出真正属于威海的茶树品种。眼下,这一愿景即将实现——在威茗茶业育苗室,36个无性系品种的茶苗正含翠吐绿,这是徐彬及其合作团队花费5年时间选育出来的。
徐彬说,预计今年底至明年初,将有4个新品种培育成功,并申报注册国家茶树新品种目录。
在山东,近90%的茶树品种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引进的群体种。它们虽然更加耐寒、抗逆、抗病虫害,能适应北方环境和气候,但也存在明显短板。“群体种每棵树的基因都不一样,叶子有圆有长,发芽时间也不一样,很难做出名优茶。”徐彬说,这一问题困扰山东茶区已约六十年之久。
想要打破这一困境,在徐彬看来,出路在于选育、改良茶树品种。一开始,他也想着走捷径,从南方引进现成的优良无性系品种。谁承想这些“南方娇客”到了北方就“水土不服”。
徐彬并没有放弃,既然外来的和尚难念经,那就在本地自己选育。
于是,徐彬和团队走遍了威海十几个老群体种茶园,每选出一株长势优秀的就把它纳入“资源库”,进行单株选育、剪枝、扦插、繁育……反复试错优化,终于培育出自己的茶树品种。“按目前来看,新品种注册成功后,新产品价格将提高近40%。”徐彬说。
这次尝试,可不是徐彬在威海茶业转型升级路上“第一次吃螃蟹”。早在10多年前,他就一手推动了威海茶业从绿茶到红茶的品类跨越。
由于绿茶只能用春茶做,导致夏季茶叶原料的大量浪费。绿茶的保质期又短,销售压力太大。一次茶博会上,徐彬留意到“信阳红”红茶在展出,口感很不错。这给了他灵感:“信阳能做红茶,为什么乳山不能呢?”
“夏季茶叶原料茶多酚、茶黄素、茶红素含量都高,正适合做红茶。”徐彬说。于是,他与山东农业大学、福建茶研究所共同研究生产工艺,进行本土化创新,通过对日照、临沂、青岛、威海等地不同的茶树品种进行理化分析、营养物质分析,逐渐筛选出最佳的萎凋程度、发酵程度和烘干温度,形成一套较完善的北方工夫红茶加工技术规程。
终于,2012年,徐彬成功研制出自成一派的北方工夫红茶“齐鲁红”,打破山东不产红茶的历史。如今,公司茶叶年销售量超过3万斤,红茶占比近60%,成功打开山东乃至北方地区的市场,销售额几乎翻了一番。
履职为民 带动周边600余户村民致富
每年到了采摘季,走进威茗有机生态茶园,采摘工人们分工有序,一人守着一行茶树,手指在鲜嫩的茶芽间飞快舞动。他们中,有不少人来自周边村镇。
茶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采摘期间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身为人大代表的徐彬主动和周边各个村庄联系,长期安排20余位农村贫困户和残疾人就业;整个采茶期为基地相邻村季节性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120余人,每人每年增加收入1万至2万元。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徐彬还坚持以茶助农增收的发展思路,创新打造“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把课堂搬到茶园里,把实验室开到田埂上,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帮助茶农掌握科学种植技术,先后带动周边镇600余户农民发展茶叶种植,创造就业岗位400多个,年助农增收1000多万元。
从白手起家到产业兴农,从个人致富到带动一方,徐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大代表的初心与担当。如今的威茗有机生态茶园内,茶香四溢,机器轰鸣,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而徐彬那句“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誓言,正在茶香氤氲中化作实实在在的民生温度。(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