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三面环海,却是一座“站在水边的渴城”。人均水资源量仅573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如何将取之不尽的海水转化为可用的淡水资源,成为这座海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命题。近日,记者走进威海市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技术研究中心,探访一场关于海水淡化的“神奇魔法”。
在研究中心实验室,两名技术人员正对一台崭新的海水淡化装置进行最后调试。“这就是我们最新研发的反渗透海水淡化设备,”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冲手持一片看似普通的薄膜介绍,“别小看这张膜,它的有效分离层厚度不足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却能够有效阻隔海水中的盐分,脱盐率高达99.8%。”

周冲进一步解释技术原理:“反渗透膜表面有无数纳米级孔隙,就像一把极其精密的‘筛子’。当海水在压力作用下通过膜时,水分子可以顺利通过,而盐分、重金属离子等杂质则被拦截下来,从而实现海水淡化。”这项技术突破了国产化中小型海水淡化装置中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多项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产品展示区,周冲指着一台仅200公斤重的设备说:“我们的装置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占地省的特点,相当于小区净水机的大小,即使在渔船狭窄的船舱里也能轻松安装。”目前,威海本地50余艘远洋渔船均已配备该装置,产品还销往青岛、烟台及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船舶公司。

除了渔船应用,这项技术还广泛应用于海上平台和偏远海岛。在石油钻井平台、海南岛礁、烟台小钦岛等地,威海研发的海水淡化设备为工作人员和居民提供着稳定的淡水供应。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中心不仅提供设备,还配套安装调试、维修保障等全流程服务,确保装备在各类复杂环境下稳定运行。
随着技术不断成熟,研究中心已开启从“保量”到“提质”的升级之路。“我们正在研发‘分质供水’技术,”周冲解释,“根据不同场景需求进行差异化处理。比如直饮水会添加适量矿物质提升口感,而设备冷却用水则采用多级反渗透技术,降低电导率以延长设备寿命。”


这种精准化的水处理方案,体现了技术发展的人文关怀。在满足基本用水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用水品质和效率,让海水淡化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终端用户。

作为海水淡化领域的探索者,威海正在打造全国领先的海水淡化装备技术开发、生产制造、测试评价示范基地。“下一步,我们有两个重点发展方向。”周冲表示,“一是为近海淡化和远洋渔业提供综合服务,二是针对现有设备的不足,开发更高品质的供水技术,让海水淡化设备更好地服务终端用户。”未来,威海将进一步扩大海水淡化技术应用范围,重点推进中水回用、节能节水等水处理技术在工业、市政等场景的落地。
●记者手记
在探访威海市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技术研究中心的过程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科技与需求的完美结合。传统印象中,海水淡化往往是投入巨大、规模庞大的工程。但在这里,我看到的是贴近市场需求的定制化解决方案。
从远洋渔船上的紧凑型设备,到海岛使用的模块化装置,每一款产品都针对特定使用场景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人员不仅关注如何“造出水”,更关心如何“用好水”。这种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创新思路,让科技成果真正产生了实用价值。
威海的海水淡化技术发展之路证明,科技创新不能脱离实际需求。只有真正理解用户痛点,才能开发出有生命力的技术解决方案。这场“海水变淡水”的神奇魔法,本质上是科技与市场的一场精彩“对话”,为其他地区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宝贵启示。(Hi威海客户端通讯员 姜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