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外交战线上的“平凡英雄”——胶东区委走出去的著名外交官徐中夫

2025-09-30 编辑: 孙晓丽

外交战线上的“平凡英雄”——胶东区委走出去的著名外交官徐中夫
 
  有这样一位从硝烟烽火年代走过来的外交人,革命战争年代,他在胶东地区担任多地的党政领导人,领导组织抗日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抗日战争胜利后,担任烟台市第一任市长。后由于祖国的需要,从事外事工作,经历了开创我国外交局面的艰辛和困难,在不惑之年又开始自学英语,他常对使馆同事们说,“趁着年轻要多学点,能多干点工作就多干一些。”他是曾任驻智利、阿根廷、巴西等国特命全权大使的徐中夫。
 
徐中夫

 
  北平求学 志向远大
 
  徐中夫,曾用名徐鸿恕,1916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乳山县(现乳山市)石村。自幼聪颖好学,考入烟台的山东省立八中。初中毕业后,回到家乡的小学教书。虽说任教时年纪不大,但徐中夫却有着读书深造、富强中国的远大志向。当他听说北平有许多好学校时,毅然选择离开家乡,去北平求学。
  1934年初,徐中夫为求学来到北平,面临人生地不熟的困境,但眼前的困难没有让他退缩。徐中夫在同乡的帮助下,一面了解各个学校的情况,一面补习功课,等待学校的招生考试。那时北平的好学校不少,最有名气的是北平市立第四中学、河北高等中学和师大附中,其中北平市立第四中学由于学生中以平民子弟居多,校风正派,收费相对较低,老师的名气也大,就成了像徐中夫这样外地来京求学青年的首选。
  1934年刚放暑假,北平市立第四中学就贴出了高中招生的告示。当时各个学校自行出题,各自招生,那一年四中高中只招收50名学生,在报名的上千人中徐中夫轻松考中,脱颖而出,如愿以偿成为四中的学生。
  当时四中受西方教育观念影响很深,学制、教材、管理制度是中国传统教育中所没有的。老师中很多是从德国或是英、美留学回来的,上课使用的课本大多是用外文原版,这对于学生接触先进的科学知识是十分有利的。老师学识广博,在学术研究上非常严谨,但在教学方法上却很民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这种学习环境为徐中夫打下了良好的英语基础。
  四中校园里爱国热情高涨,师生们纷纷组织起来宣传抗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名中国人,大敌当前,岂能袖手旁观?徐中夫积极投身其中,为表达决心,他给自己另起了“中夫”这个名字,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作为一名中国普通百姓的责任。
  1935年夏天,因学业和参加抗日活动劳累过度,徐中夫病倒了,班主任张鉴古及时将他送到位于白塔寺东面的中央医院,经诊断患上了大叶性肺炎,经治疗病情虽有所缓解,但毕竟学校不是个养病的地方,为彻底治愈,徐中夫高中没有上完就只好返乡回家。
  在四中上学的经历使徐中夫获益匪浅,受益终身。在求学期间他学习到了很多知识,外语基础也是在这时候打下的,这对以后参加革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红色人生 使命如山
 
  回到家乡以后,他发现家乡也不太平。在北平市立四中上学时埋下的革命火种,促使徐中夫积极投身革命。1935年,经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胶东“一一·四”暴动,暴动失利后,徐中夫去了西安。
  在革命战争年代,胶东地区是敌我双方激烈争夺、战争进行得非常艰苦残酷的地方。1938年2月,徐中夫在家乡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积极组织人民群众的抗日武装力量,抵抗日本侵略者。1938年8月,中共海阳县委于石村重建,县委机关设在时任县委秘书徐中夫的家里。他因坚定的革命信念、出色的领导才能,被培养为当时最年轻的县委书记之一。
 
中共海阳县委重建旧址——石村(今属乳山市)
 
  从1938年12月起,历任中共海阳县委秘书、县委书记,中共南海地委代理书记、南海军分区政委,中共东海地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兼统战部部长。1944年10月,担任中共荣成县县委书记。
  抗战胜利后,人民政权接管烟台,徐中夫担任烟台市副市长。1946年,为纪念在解放烟台战斗中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中共烟台市委、烟台市政府和社会各界在烟台山上建立烟台抗日烈士纪念碑,它是烟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民族解放斗争的一座历史丰碑。碑正面刻着“民族英雄垂名千古”八个隶书红色大字,背面刻着为解放烟台而英勇牺牲的89名烈士的名字,碑文由时任烟台市政府副市长徐中夫撰写。左侧碑文刻有市委、市政府挽词“学习先烈的革命精神,继续为祖国的和平民主独立而奋斗!”并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打内战进行严厉声讨。碑身右侧是烟台社会各界和市民的挽词:“你们是来自人民、属于人民、为了人民,人民将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纪念碑庄重肃穆,巍然屹立。700余字的碑文字字凝重,饱含哲理,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徐中夫担任烟台市副市长期间,担任了由胶东行署外事特派员办公厅于1946年7月1日创办的在胶东地区发行的《The Chefoo News》(《芝罘新闻》)负责人,这是解放区第一份英文报纸,刊登国内外与地方重要新闻及外侨稿件,于1947年7月1日停刊。
 
1947年,胶东区党委会议部分代表合影,后排左一为徐中夫。
 
  1948年下半年,解放战争进入了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10月15日上午9时,北海军分区所属部队以及东海三团和烟台独立团分别从东、南、西三面分数路进入烟台市区,烟台宣布第二次解放。烟台解放后,恢复中共烟台市委、市政府,邓龙翔兼任市委书记,徐中夫任市委副书记兼市长,同时成立烟台市军事管制委员会。1949年9月25日,遵照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的指示,烟台市委、市政府召开烟台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会上徐中夫作烟台光复以来的政府工作报告,讨论通过关于恢复发展生产、加强文化教育事业建设、巩固社会秩序、疏散非生产人员、厉行精简节约、改变区街组织形式及改善劳资关系等各项决议。
 
  外交战线 再立新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2月,徐中夫被调到山东省政府工作。1951年年底到1955年间,任省文教委员会秘书长兼外事处副处长和宗教事务局局长,工作中接待了许多外国友人。由于其出色的外事才干、较高的文化修养,1955年被调到外交部工作,不久即随韩念龙大使相继出任中国驻巴基斯坦、瑞典、埃及等国使馆的文化参赞、政务参赞等职。
  徐中夫从事外交工作认真谨慎,且灵活处置、随机应变,遇到问题总是反复思考并习惯于和同事们一起商量。他常讲的一句话“工作总会遇到困难的,有困难就只有想办法克服。”1957年,徐中夫在瑞典工作期间,安排他参与接待美籍科学家杨振宁,他热情周到的工作为以后杨振宁回国打下了基础。1970年10月,中国与加拿大建立外交关系时,徐中夫担任临时代办,负责建馆的重要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北美参与建立第一个新中国的大使馆,期间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联系加拿大友好人士郎宁,促成他访华,并与周恩来总理会面。
  1973年后,徐中夫被任命为中国驻智利、阿根廷、巴西等国特命全权大使,为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直至1985年12月离休。“两鬓作雪白,依然寸心丹。”徐中夫离职休养后,在继续担任“中国——拉丁美洲友好协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的同时,坚持读书学习,锻炼身体。闲暇之余练习书法,颇有造诣。长期的外交官生涯,使徐中夫对于东西方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不同之处有着深层次的思考。他认为,以钱为本,商业文化的发展,不应该主导中国社会,近年来开始提倡并为人们所接受的各种新观念,如:“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自主创新”“和谐社会”等,是一种新文化开始崛起的标志,也是中国和平崛起的标志。
  2014年1月,徐中夫因病去世。徐中夫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谦虚谨慎忘我工作了几十年,从来没有讲述自己的非凡经历和业绩。革命前辈们是后继者的引路人,他们的忠诚与奉献精神影响带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后继者。(来源:中共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