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大学附属威海市立医院创伤骨科在彭磊的带领下,凭借精准的病情研判与创新的阶梯式治疗方案,成功为一位胃癌食管转移术后窦道长期不愈并发肋骨骨髓炎的患者解除病痛。该患者此前辗转多家医院、历经两次清创手术仍未见效,此次康复不仅标志着医院在复杂骨科感染诊疗领域的技术突破,更为同类疑难病例的治疗提供了宝贵经验。



病情复杂:多重感染叠加,治疗陷入僵局
据了解,该患者因胃癌食管转移,此前在外地医院接受了经胸廓入路的食管转移灶切除术。然而术后半年间,胸部手术切口始终未能愈合,逐渐形成了一个持续渗液的窦道,且伴随反复感染症状。为解决这一问题,患者曾在外院接受两次清创手术,但由于未能精准定位感染根源、控制深层病灶,窦道不愈的问题始终未得到解决,长期的病痛折磨让患者身心俱疲,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患者转入我院时,窦道已存在半年,每天都有脓性分泌物渗出,且伴随胸部隐痛。”彭磊介绍,团队通过全面检查迅速明确了病情的复杂性:
感染类型复杂:窦道分泌物细菌培养显示存在“细菌+真菌”双重感染,这种混合感染会大幅降低常规抗生素的治疗效果,且极易导致感染反复;
感染范围深且隐蔽:肋CT检查提示,窦道已深入胸廓内部,并发肋骨骨髓炎——这意味着感染不仅局限于皮肤表面的窦道,还已侵犯肋骨骨质,若仅处理表面窦道,深层的骨感染会持续“滋养”病灶,导致治疗前功尽弃;
患者基础条件差:作为胃癌术后患者,其自身免疫力较弱,伤口愈合能力远低于普通人群,这进一步增加了感染控制与创面修复的难度。

资料片
精准破局:阶梯式清创+负压引流,层层攻克病灶
针对患者的复杂病情,彭磊带领创伤骨科团队多次开展病例讨论,最终制定了“精准定位-阶梯清创-持续引流-创面修复”的四步治疗方案,通过三次手术逐步清除感染病灶,为伤口愈合创造条件。
第一步:亚甲蓝定位,精准切除窦道
首次手术中,团队创新采用“亚甲蓝染色法”——将亚甲蓝溶液注入窦道内,通过染料的渗透轨迹,精准标记出窦道的走行范围与分支情况。“这种方法能让原本隐蔽的窦道‘显形’,避免清创时遗漏细小分支。”彭磊解释。随后,团队根据染色范围,彻底切除了窦道及其周围的坏死组织,并重点清除了与窦道相通的病变肋软骨,从根源上切断感染扩散的通道。术后,团队立即为患者实施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通过持续负压吸引,将创面内的渗出液、坏死组织碎片及时排出,减少感染源残留,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
第二步:二次清创+强化引流,控制深层感染
第二次手术,对肋骨表面的炎性肉芽组织进行再次清创,并更换了更大范围的负压引流装置,进一步扩大引流覆盖面积,确保深层骨组织的渗出液能被充分引流,有效抑制骨髓炎的进展。此次手术后,患者的感染指标明显下降,窦道渗液量大幅减少,为后续创面缝合创造了条件。
第三步:彻底清创+创面缝合,实现愈合闭环
在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后,团队开展第三次手术。术中,彭磊带领团队对肋骨骨髓炎病灶进行最终清创,去除所有残留的感染骨质与坏死组织,确保创面达到“无感染、无坏死”的修复条件。随后,团队对创面进行逐层缝合,并在缝合后继续保留短期负压吸引,通过轻微负压促使伤口边缘紧密贴合,减少渗液积聚,加速创面愈合。
康复出院:感染清零,患者重获新生
第三次手术后两周,患者胸部伤口已完全闭合,无渗液、红肿等感染迹象;术后一个月复查时,窦道分泌物细菌培养与真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肋骨CT显示骨髓炎病灶已完全吸收,标志着感染已被彻底控制,伤口实现临床愈合。

“没想到困扰我这么久的问题,在市立医院终于解决了!现在伤口不疼也不渗液了,终于能正常生活了。”患者难掩激动之情,向创伤骨科团队表达了感谢。
此次复杂病例的成功治疗,不仅体现了彭磊团队精湛的医术与勇于挑战疑难病症的担当,更彰显了市立医院创伤骨科在复杂骨科感染诊疗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未来,医院创伤骨科将继续深耕技术创新,针对骨科感染、慢性创面等疑难病症开展更多临床研究,以更精准、更高效的诊疗服务,为广大患者守护健康。(来源:威海市立医院)
签审: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刘思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