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临港区

威海临港,用零碳定义发展

2025-10-18 编辑: 威海新闻网·Hi威海城市客户端
  近日,2025年零碳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洪堡零碳论坛在威海临港区成功举办。这场吸引全球数百位专家学者参与的盛会,不仅让临港区的零碳实践成为国际对话的焦点,更揭开了这座产业新城以零碳为笔,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的深层逻辑。从政策体系构建到能源结构转型,从企业实践突破到平台生态成型,临港区正以系统性探索回答零碳园区从理念走向现实的命题。


  政策筑基,构建制度支撑
  “最初我们连碳账本怎么建都不清楚,是区里的政策专员带着专家上门,帮助我们梳理出减排关键点。”威海迪尚华绮毛纺织有限公司设备工程处处长陈奎在论坛分会场的分享,道出了不少企业转型初期的困境。
  作为传统制造企业,迪尚华绮曾因缺乏技术指导、转型成本高而犹豫,直到临港区推出“技术联姻”举措,企业才明确方向。
  如今,迪尚华绮部分产品已申报零碳产品,2025年更成功申请省级绿色工厂。
  作为山东省唯一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典型案例的区域,临港区同时肩负省级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试点和省级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产业园区试点双重使命,早已构建起多层次政策支撑体系。
  在战略规划层面,临港区明确以打造全国领先的近零碳示范园区为主抓手,将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区域核心竞争力培育体系。
  针对不同行业企业的转型差异,临港区实施“一企一策”定制方案,从能效诊断到技术选型提供全流程支持。
  这种精准施策的政策导向,使得区域内绿色工厂培育成效显著,山水水泥、中玻镀膜等企业先后获批国家和省级绿色工厂;威达机械这类高端装备企业,重点支持智能制造与绿电替代,帮助企业实现单位产值碳排放下降,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试点。
  临港区创造性地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全社会参与、科技支撑”四位一体推进模式,形成了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工作格局。


  政府层面负责基础制度供给与公共服务保障,通过碳市场对接、激励约束机制等清除共性障碍;企业作为减排主体,获得技术改造补贴、绿色金融支持等精准赋能;科研机构与高校则通过战略合作提供智力支撑,目前临港区已与国内多家高校院所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为零碳技术落地提供保障。
  能源革命,全域低碳布局
  “能源零碳化是零碳园区建设的核心关键。”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潘家华在论坛主旨演讲中提出的观点,恰是临港区实践的核心遵循。
  临港区以“源网荷储”一体化为核心,构建起多能互补的新型电力系统,为区域零碳转型提供坚实支撑。
  重大能源项目的落地成为转型基石。
  总投资近200亿元的碳纤维产业园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通过光伏、风电、储能、调控的协同运作,实现了清洁能源的高效供给与消纳。与之配套的乡村振兴光伏发电项目,则充分激活农村闲置资源,在农户屋顶、村道旁等区域铺设光伏板,既为农村提供稳定绿电,又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形成城乡联动的低碳发展格局。
  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遍布城区的“微型零碳场景”。
  在临港区公交站,光伏顶棚不仅为乘客遮阳挡雨,还能为LED屏、手机充电位供电,即使夜间也能通过储能系统保障服务。


  这种“大项目+微场景”的能源布局,让零碳理念融入临港区的日常中。
  产业转型,零碳理念融入企业发展
  “零碳不是成本负担,而是产业升级的机遇。”在论坛圆桌讨论中,中国电建地产集团副总经理周全以雄安电建智汇城为例分享经验,而临港区的企业早已践行这一理念。
  作为全球精密夹具领域的领军企业,威达机械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投入5亿元建设智能制造车间,通过数控化改造与绿电替代,生产效率提升,碳排放大幅下降。
  龙头企业转型实践形成示范效应。
  面对区域内众多工业企业,临港区并未采取“一刀切”的减排方式,而是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推动产业向绿色高端升级,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产业集群的绿色升级形成规模效应。
  临港区以碳纤维、高端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集群为依托,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降碳。在碳纤维产业集群中,从原丝生产到复合材料加工的企业建立绿色供应链联盟,通过废料循环利用、能源梯级利用等模式,实现了集群整体碳排放强度下降。这种集群式转型路径,既降低了单个企业的转型成本,又提升了整个产业的绿色竞争力。
  第三届洪堡零碳论坛的落地,不仅是对临港区零碳实践的认可,更成为区域零碳生态升级的“加速器”。从论坛期间各方专家的评价到五项重磅成果的落地,临港区的零碳实践正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正如洪堡零碳论坛主席蒋庆哲所言,零碳园区建设是“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抓手。临港区的实践表明,只要找准路径、构建生态,产业园区完全可以实现从高碳增长到绿色发展的改变。随着各项成果的落地生根,威海临港区这座产业新城,正以零碳为翼,飞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未来。(来源:今日临港)
  签审: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刘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