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教育

健康科普丨老年人便秘:并非衰老 “标配”,科学应对远离健康隐患

2025-10-20 编辑: 威海新闻网·Hi威海城市客户端
  家有老人的请注意!在生活中,不少人存在“人老了就该便秘”的认知误区。事实上,便秘并非衰老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而是肠道功能、身体状况、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排便频率和状态来看,日常一天排便1-2次,或是两三天排便1次,都属于正常范围。但如果出现超过3天没有排便,且排便时大便干结如羊屎蛋,蹲厕许久也只能排出少量的情况,那就意味着便秘已经找上门了。
  一、老年人便秘高发的四大原因
  (一)肠道功能随年龄衰退
  肠道蠕动减缓:60岁以上老年人的肠道收缩速度,比年轻人慢30%-50%。这会导致食物残渣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进而形成“大便干硬→难以排出→水分进一步流失→更干硬”的恶性循环。
  排便感知能力下降:控制排便的盆底肌、肛门括约肌,会像“老胳膊老腿”一样出现肌力减退。更关键的是,年轻人肠道内积聚50ml粪便时,就会产生排便信号;而老年人往往需要粪便量达到150ml以上,才会感知到便意。等老人察觉时,大便早已在直肠内变得干硬。
  消化液分泌减少:唾液、胃液、肠液等消化液的分泌量会随年龄增长而减少,这使得食物消化过程如同“没加洗洁精洗碗”,效率大幅降低,进而拖累大便的形成与传输速度。
  (二)慢性疾病增加便秘风险
  神经调控异常类疾病:帕金森病、脑梗塞,以及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会破坏肠道的“神经指挥系统”,导致肠道蠕动失去正常节律,出现“失控”状态。
  激素与电解质紊乱类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直接让肠道蠕动“躺平”;低钾血症则会打乱体内电解质平衡,使肠道肌肉失去收缩动力。
  肠道梗阻与疼痛类问题:肠道内生长的肿瘤、息肉,会直接堵塞排便通道;而痔疮、肛裂患者在排便时会伴随剧烈疼痛,导致老人因恐惧疼痛而刻意忍住不排便,加重便秘。
  活动能力受限:中风、关节炎等疾病会让老人长期卧床或久坐不动。身体缺乏活动的同时,肠道也会跟着“犯懒”,蠕动速度越来越慢,最终引发便秘。
  (三)药物副作用诱发便秘
  强效止痛药:吗啡、羟考酮等强效止痛药物,会直接抑制肠道蠕动,让肠道进入“休眠”状态。
  降压与心脏病药物: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美托洛尔等常用于治疗高血压或心脏病的药物,可能会减缓肠道蠕动速度。
  其他“隐形致秘药”:补铁药物会使大便干结结块;含铝、含钙的胃药会吸收肠道内的水分;利尿药在促进尿液排出的同时,也会导致肠道水分不足,这些都可能诱发或加重便秘。
  (四)不良生活习惯“雪上加霜”
  饮食过于精细:老人因牙口差、担心消化不好,日常饮食多以白粥、面条、馒头等精细食物为主,很少摄入蔬菜、水果、粗粮。而膳食纤维是肠道蠕动的“推进剂”,既能吸水软化大便,又能刺激肠道蠕动,缺乏膳食纤维会让大便如同“没油的汽车”,难以正常排出。
  饮水量不足:老人常存在“不渴不喝水”的习惯,或是为了减少夜尿次数而刻意少喝水。这会导致肠道内水分不足,大便变得像“没浇水的土块”,干硬难排。
  忍便与排便分心:带孙辈忙碌、外出时不方便排便,会让老人强行忍住便意;排便时看手机、读报纸等分心行为,会打乱直肠与大脑之间的排便信号传递,久而久之,肠道不再主动发出便意,便意也会轻易“消失”。
  二、长期便秘的四大健康危害,不可忽视
  (一)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骤升
  老年人大多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排便时用力过度会导致腹部压力升高,进而引起血压飙升、心率加快,极易诱发脑出血、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严重心脑血管事件,这是便秘最危险的后果。
  (二)肠道损伤与病变风险增加
  长期滞留的大便如同“堆在门口的垃圾”,会持续刺激肠黏膜,增加肠道炎症、息肉的发生概率;干硬的大便还可能划伤肠壁,导致便血,严重时甚至会形成“粪石梗阻”,引发急性肠道问题。
  (三)饮食与睡眠质量下降
  肠道内的有害物质无法及时排出,会被身体吸收,引发腹胀、口臭、食欲不振等症状,长期下来会导致老人营养摄入不足;夜间腹胀还会干扰睡眠,形成“便秘→睡眠差→身体抵抗力下降→更易便秘”的恶性循环。
  (四)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受影响
  反复排便困难会让老人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甚至形成“排便恐惧”,进而不敢正常进食、不愿外出活动,导致生活质量大幅下降。
  三、科学应对便秘:先调习惯,再遵医嘱用药
  (一)基础调理:安全有效,所有老人均可尝试
  1.合理饮食:给肠道“加燃料、补水分”
  保证膳食纤维摄入:每天需摄入25-30g膳食纤维,建议循序渐进增加摄入量,避免一次性吃太多导致腹胀。推荐食用切碎煮烂的菠菜、苹果、熟透的香蕉、燕麦、小米、红薯泥等,这些食物既能提供充足膳食纤维,又易于老人消化。
  足量饮水:无特殊饮水限制的老人,每天需饮水1500-2000ml。饮水时避免“猛灌”,应遵循“小口慢喝、时常润口”的原则,不等口渴再喝水。比如看电视时将水杯放在身边,广告时段喝几口;外出遛弯时携带小水壶,走几步抿一口,确保肠道内水分充足,让大便保持柔软。
  2.适度运动:激活肠道蠕动
  餐后慢走:饭后30分钟,以每分钟60-80步的速度(类似逛公园的节奏)行走15-20分钟,能直接刺激肠道蠕动,缩短大便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
  揉肚子+腹式呼吸:每天进行2次,每次10分钟。腹式呼吸时,膈肌上下运动可间接“挤压”肠道;顺时针揉肚子(以肚脐为中心,半径5cm,力度以揉到腹部发热为宜),能直接“推动”大便向肛门方向移动。
  床上蹬腿:卧床时模拟蹬自行车的动作,每次10-15下,每天3次,可活动腹部肌肉,帮助肠道“舒展”,促进蠕动。
  3.规律排便:给肠道“定闹钟”
  固定排便时间:选择晨起或饭后30分钟(此时肠道蠕动最活跃,易产生便意)作为固定排便时间。即使没有便意,也可坐在马桶上10-15分钟(避免久蹲,防止加重痔疮),坚持几天后,肠道会逐渐形成“到点提醒”的条件反射。
  不忍便、不分心:一旦有便意,立即去厕所,切勿强行忍耐;排便时不携带手机、报纸,集中注意力“解决问题”,避免干扰排便信号传递。
  调整排便姿势:①脚下垫高:在马桶前放置一个20-30厘米高的稳固脚凳,让膝盖高于髋部;②身体前倾:坐在马桶上时,上半身向前倾斜,手肘放在膝盖上,同时保持背部挺直,为腹部创造足够空间;③正确发力:深吸气后将气息导向腹部,缓慢、均匀地向下腹部用力,避免屏气憋脸发力。
  (二)医学治疗:习惯调理无效时,及时就医
  若通过基础调理后,便秘症状仍未改善,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牢记“安全第一,不盲目自行用药”。
  如果怀疑便秘是药物副作用引起的,切勿自行停药或换药,应及时告知医生,由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若便秘突然加重,且伴随以下症状,需立即就医检查:①腹痛、腹胀、呕吐;②排便带血或大便形状变细;③短期内体重明显下降。
  老年人便秘是生理衰退、慢性疾病、药物影响、不良习惯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问题。应对便秘,应优先通过调整生活习惯改善;若效果不佳,需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安全药物。只有让肠道保持通畅,才能让老人吃得香、睡得好,拥有舒适的晚年生活。(来源:威海市立医院)
签审:张军涛
复审:孙美玲
编辑:刘思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