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世界是一张交错的网,有人在编织,有人在凝望。总有些空间在寂静处生长,总有些灵魂在喧嚣中发光。我们记录那些让城市心跳变慢的瞬间,见证那些藏在时光里的坚持。当空间推开彼此的门窗,用一次次交换,开启新的旅程。如果相遇是宇宙的暗语,我们愿做破译者。因为,每一场遇见,都值得期待。
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Hi威海客户端,联合推出遇见栏目,聚焦威海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挖掘文化落地生根的力量,带您共同见证,每一次相遇带来的惊喜与感动。
本期我们一起走进「石窝特色文化空间」。
1、石窝剧场:
打造公共文化的露天舞台
谁能想到,上世纪六十年代遗留的废弃采石矿坑,如今会成为乡村公共文化的核心载体?
在环翠区嵩山街道五家疃村,设计团队以“生态修复+文化赋能”为核,将裸露断崖化作天然背景墙,下陷矿坑改造成沉浸式舞台,缓坡铺就阶梯观众席,创新打造出利用采石场改造的露天剧场——“石窝剧场”。

它打破了传统公共文化空间的封闭边界,让山野成为剧场的一部分,让“仰望星空看演出”成了乡村生活的寻常事。
作为乡村公共文化的重要载体,石窝剧场用多元活动激活这片土地的文化活力。
前不久,“乡村好时节·游购乡村”——“暇日相期 山海相许”音乐会专场在此启幕,萨克斯演奏的旋律与露天剧场的生态环境相融。村民们提前带着小凳落座石阶,游客们轻倚石墙驻足,无需刻意营造氛围,自然景致与艺术演出便形成了独特的沉浸式体验,让高雅艺术悄然融入乡村日常。
活动现场的便民购物区更添文化意趣:威海特色文创整齐陈列,印有采石纹路的帆布包、复刻断崖肌理的摆件,每一件都承载着本地文化印记。观众赏罢演出,可挑选心仪的文创作为纪念,让石窝的文化记忆随这些物件延伸至远方。
播放老式电影、举办灯光音乐会、搭建非遗手作体验台……通过多样的活动,市民游客既能在光影流转中重温旧时光,也能在星光下搭起帐篷,伴着晚风与虫鸣畅谈,沉浸式感受乡村夜生活的独特魅力。
2、咖啡书房:
搭建乡土气息的文化平台
从石窝剧场沿石阶往下走,便能遇见藏在石墙里的惊喜——“石屋咖啡”与“乡村书房”组成的“双生”空间,像乡野里悄悄铺开的一张文化软毯,既装得下村民的日常,也容得下游客的闲情。
200余平米的空间里设计藏着巧思:原始石墙保留着采石留下的粗粝肌理,摸上去能触到岁月的纹路;倾斜屋顶架着不规则天窗,阳光漏进来时,会在地面织出细碎的光斑;工业风的灯饰配着暖橙色调,又添了几分复古慵懒。

没有刻意的网红布景,却让每一个推门进来的人,都能瞬间卸下奔波的疲惫。
石屋咖啡里,专业设备煮出的香气漫在石墙间,点一杯饮品坐在窗边,抬眼能望见剧场的石阶与远处的绿意。
旁边的乡村书房里,千余册书整齐排开,从农业技术手册到文艺小说、历史典籍,既有村民用得上的实用知识,也有游客想读的乡土故事。随手抽一本翻开,纸张的墨香混着咖啡的香气,成了这里独有的味道。
在这里,石墙默默裹着满室的松弛,把乡野里的文化闲意,悄悄融进每一段停留的时光里。
更难得的是它的公益属性,亲子共读与公益送温暖活动定期开展,村民和游客一起打包闲置书籍,贴上手写祝福寄往偏远地区;文化讲座邀请专家讲乡村历史,免费向所有人开放——这座“双生”空间,用低门槛、高温度的服务,让公共文化真正“惠民、利民、乐民”。
3、文化驿站:
讲述鲜活生动的威海故事
若说剧场的山石、咖啡书房的暖意是石窝公共文化空间的“形”,那流淌其间的威海在地文化,便是让这片空间鲜活起来的“魂”。
2023年夏天,主理人岳忠娟正是被这份“形神兼备”的独特气质打动,将咖啡店落在此处,如今店内已推出10余种特色咖啡。

这是乡村振兴的缩影,依托石窝剧场这一文化空间,周边的村民也循着这份文化脉络,逐步开起了民宿农家乐,让远处而来的客人也能住进满是威海风情的院落里,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公共文化空间从不止步于提供场所,更用心将本土文化拆成可触摸、可参与的片段,让每一个走进来的人,都能与威海的故事撞个满怀。
这里的民俗活动,不是单向的“展示”,而是人人可参与的“互动场”。“星垂石窝”系列活动中,华服展、旗袍秀、健步行、赏民俗、品香茶等活动,让每个人都能在亲身体验中触摸到乡土文化的脉搏。
没有追逐转瞬即逝的流量热点,石窝只是静静扎根乡野,把威海的文化肌理揉进日常。
民俗不再是隔着玻璃的展览,文创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商品——在这里,剪纸的红纸上能看见石墙的轮廓,民谣的曲调里能听出海风的味道,手作的绣品中能摸到乡土的温度。
它以最质朴的姿态,让文化走出典籍与展馆,融入炊烟与笑语。当人们在这里留下关于山海、关于民俗、关于烟火的记忆,石窝便不再只是一处公共空间,更成了威海文化的“栖息地”,也是每一个与它相遇的人,心底关于乡野与文化最温柔的牵挂。
打卡攻略
位置:轻户外运动基地石窝剧场
特色活动:旗袍秀、健步行、赏民俗、品香茶、读书会等特色活动
(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李松蔚/文 刘彬/图 部分图片由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