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近日,在临港区汪疃镇祝家英村活动广场上,伴着三声鼓点落下,10名身着红衣的农家舞者闪亮“登场”,扬槌跳起《盛世欢歌》。这也拉开了“文艺赋能助乡村·‘缘’梦活力祝家英”威海市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创投项目的序幕。
“这是刚出锅的,还热乎着呢!”工坊里的师傅笑着递过一块,游客马志芳赶紧接过来,掰了一半给身边孩子,自己也尝了一口,软糯的口感混着淡淡的甜,瞬间征服了味蕾。
			
			    村民王爱霞站在鼓舞队后排,但眼里依然放着光。鼓点密集时,她脚下不自觉踩着细碎的舞步;节奏放缓时,她又微微侧头,跟着领舞认真调整着姿态。“以前看短视频学,错了也不知道如何改,现在临港区舞蹈家协会的老师每周都来,击鼓技巧与舞蹈动作都教,我们跳得有模有样,越跳越有劲!”表演结束后,王爱霞轻擦额头上的薄汗,笑着说。
  鼓舞的余韵还萦绕在广场上空,来自市区的50余名游客拎着藤编小篮,胸前挂着相机,开启秋日“近郊游”,这也是本场公益创投项目精心设计的活动——让城市来客沉浸式感受乡村的文化与烟火。
  沿着村里主干道崇文街缓步前行,祝氏祠堂率先进入视野。这座有着约300年历史的老建筑,木门上的铜环被岁月磨得发亮,木梁上的雕花虽覆着薄尘,却依旧清晰可辨。“大家看这门楣上的‘耕读传家’匾额,是我们祝家英村的根呐!”“导游”祝君是土生土长的祝家英村人,指尖轻轻划过匾额上的刻痕,声音里满是自豪。
  “以前村里条件苦,却从没落下读书和种地。每到农闲,这里就摆上桌椅,老秀才教孩子们识字,大人则在院里晒粮食、编竹筐,书声、笑声能传二里地。”祝君说。
  跟随祝君的讲解,游客们围在展柜前,目光落在泛黄的书籍、锈迹斑斑的犁铧上,仿佛顺着这些老物件,与百年前的村落来了一场时光对话。
  从祠堂出来,鼻尖突然飘来一股甜香。原来是不远处的祝君好运花饽饽工坊到了。推开门,蒸腾的热气裹着麦香扑面而来,案台上刚出锅的胶东花饽饽摆得满满当当:石榴饽饽裂“口”露出红豆“籽”,元宝饽饽油亮带花纹,兰花饽饽透着翠绿。


“这是刚出锅的,还热乎着呢!”工坊里的师傅笑着递过一块,游客马志芳赶紧接过来,掰了一半给身边孩子,自己也尝了一口,软糯的口感混着淡淡的甜,瞬间征服了味蕾。
  “平时在城里难以买到这么地道的花饽饽,带着孩子来不仅能看还能尝,这种乡村体验特别好!”说着话,她干脆现场下单了两包,打算带回家给家人尝尝鲜。
  从花饽饽工坊出来,一行人沿着田埂向樱聚瓦走去。作为鹿鸣苹野跨村联建样板片区的核心村落,祝家英村的千亩果园是出了名的“宝地”。此时正是苹果成熟的旺季,阳光透过枝叶洒在果子上,红彤彤的富士、金灿灿的维纳斯挂满枝头,风一吹,果香混着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
  “大家可以随便摘,看中哪个摘哪个!”果园负责人话音刚落,游客们就拎着篮子钻进果树间。
  市民刘秀良踮起脚,伸手摘下一个熟透的维纳斯苹果,在衣角擦了擦就咬下一大口,清甜的汁水瞬间顺着嘴角往下淌。“这是我吃过最甜的苹果了!这次活动既让我们体验了采摘的乐趣,又能帮村里卖农产品,真是一举两得!”他说。
  这场创投“乡”约,不仅让祝家英村的文化“活”了起来,更让村民的日子有了新滋味。“做公益创投项目,最关键是要懂老百姓的需求。”临港区舞蹈家协会负责人姜宏妹的话,道出了项目受欢迎的秘诀。作为连续多年获评“最佳社会组织”的团队,他们不仅有专业的艺术指导,更懂如何让文化“接地气”——
  教村民们跳舞,选的是《美丽中国》《幸福的日子像朵花》等歌颂祖国、赞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曲目;设计乡村游线路,特意把非遗体验、果园采摘与历史讲解串联起来,让游客既能玩得开心,又能带走“文化记忆”。
  “我们希望不只是办几场活动就走,而是要帮祝家英村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让大家提起祝家英,就能想到红绸鼓舞、胶东花饽饽,能记得这里的果园和吕剧,让‘文旅融合’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姜宏妹说。(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李文思/文 刘志鹏/图 通讯员 刘译文 王彦力)
  签审: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刘佳琳
                   
		 
                    
                
				  
					 
		 
		 
		 
		 
		 
		 鲁公网安备37100002001422号
鲁公网安备3710000200142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