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风掠过田埂,环翠区温泉镇双寺夼村的玉米地一片金黄。沉甸甸的玉米穗压弯了秸秆,空气里混着泥土与秸秆的香气,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到了。
“全村120亩玉米,已收30多亩,再有两三天就能全部收完。”于镇荣抹了把汗,语气里透着紧迫与踏实,“前段时间雨水多,耽误了进度,现在必须抢时间。好在今年玉米长得好,亩产预计1200—1300斤,产量不错。”
“收完玉米就清秸秆,紧接着种麦子。”村民于夕增望着田间景象,满脸期待,“现在播种全是机械化,选种播种一步到位。等种子入土,再盼几场雨雪,明年准又是个好收成。”
抢收、运粮、备播……双寺夼村的秋收现场,每个环节都紧凑有序。而这场与时间赛跑的秋收背后,还藏着村庄更远的谋划。
从抢收秋粮的紧张节奏,到布局未来的坚定步伐,双寺夼村的田野里,不仅晒出了今年的满意答卷,更埋下来年希望的种子。(Hi威海客户端通讯员 张华洋)
天刚亮,收割机的轰鸣就打破了山间的宁静。双寺夼村党支部书记、双福合作社理事长于镇荣稳坐驾驶室,眼神专注,操作杆在他手中灵活推进。机械过处,一排排玉米秆整齐倒下,金灿灿的玉米穗被“吞”进机腹,完成脱粒后暂存舱内。刚刚还立挺的田垄转眼空荡,只剩还田的秸秆铺满土地,静待下一轮耕种。


“全村120亩玉米,已收30多亩,再有两三天就能全部收完。”于镇荣抹了把汗,语气里透着紧迫与踏实,“前段时间雨水多,耽误了进度,现在必须抢时间。好在今年玉米长得好,亩产预计1200—1300斤,产量不错。”
收割机一路推进,不仅“吞”进玉米、“吐”出粮食,更同步完成秸秆还田。这些曾经的“废弃物”,如今成了滋养土地的天然肥料,一点不浪费。秋收未完,秋种已提上日程。玉米刚离田,小麦播种的准备工作便紧随其后,农时一环扣一环,半刻不等人。


“收完玉米就清秸秆,紧接着种麦子。”村民于夕增望着田间景象,满脸期待,“现在播种全是机械化,选种播种一步到位。等种子入土,再盼几场雨雪,明年准又是个好收成。”
地头刚清整完毕,收粮车已沿山路开上来。卸粮台前,金黄玉米粒如瀑布般倾泻而下。工作人员刘东昌蹲在玉米堆旁,手持测湿仪认真检测:“这车大约五千斤,湿粮含水率接近40%。运到桥头镇刘家泊村的烘干塔,先过筛除杂,再烘到13%左右的安全标准,就能送进饲料厂了。”


抢收、运粮、备播……双寺夼村的秋收现场,每个环节都紧凑有序。而这场与时间赛跑的秋收背后,还藏着村庄更远的谋划。
“我们村离城区近,地理位置就是优势。”于镇荣谈起规划信心满满,“大棚里的西红柿、黄瓜直供城区,小麦磨成面粉也畅销。接下来要推进现代化种植,推广水肥一体化、全程机械化。现在我们已种了烟薯25、小麦、玉米,大棚里还有瓜果和菊花。长远看,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加工,让村里的农产品走向全国,不仅要让村民腰包更鼓,更要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从抢收秋粮的紧张节奏,到布局未来的坚定步伐,双寺夼村的田野里,不仅晒出了今年的满意答卷,更埋下来年希望的种子。(Hi威海客户端通讯员 张华洋)
签审: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刘佳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