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风采

威海:非遗火烧“烙”出乡村文旅发展路

2025-10-30 编辑: 威海新闻网·Hi威海城市客户端
  Hi威海客户端讯 10月24日,荣成市斥山街道盛家村格外热闹,2025年威海市文化公益创投项目“‘薪火相传·盛家共兴’乡村振兴文旅融合项目”正在举行第11场活动,由社区居民、自媒体博主、外地移居荣成的新市民等组成的“体验小组”,在这里开启了一场“行走的文化课堂”,共同找寻盛家村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的密码。

  “体验小组”走进火烧工坊。

  蓝天白云下,别致整洁的盛家村,俨然一幅精美的风景画,大家沿着元海大街一路漫步,走过盛家祠堂、戏台、火烧工坊、盛家乡村记忆馆等,在一砖一瓦、一画一景中,了解这座胶东古村的历史文化和精彩故事。
  盛家村是闻名遐迩的“火烧村”,村中的历史特色名吃盛家火烧,自元末明初至今,已经传承600多年。一个墙上印有“盛家火烧 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胶东美食老字号、盛家火烧最盛家”的院落吸引着大家的目光,这正是村内的火烧工坊,大家在这里近距离解锁“盛家火烧”的美味与悠久历史。正在阳光下晾晒的引子粑粑令大家感到新奇,“这是我们用大米面和玉米面自制的,相当于酵母,用这个来和面、发面。”村民盛元干说。
  走进屋内,火烧的麦香和秸秆燃烧的烟火气扑鼻而来。几位师傅正在四口大锅前烙制火烧。“烙的关键技艺是‘三把火’,对时间、火候、麦秆数量都有讲究,烧轻了不熟,烧多了会糊,全凭烙制师傅多年的经验和感觉。”盛元干介绍,盛家火烧制作技艺还有一个特点:专烧麦秆,因为麦秆易燃烧,火苗匀,无炭火,好控制火候。
  体验流程中,大家在案板上揉面、制坯,体验制作技艺。即将离开工坊时,大家围在售卖柜台前,争相购买火烧和荣成小喜饼,要把这份独特的美味分享给更多人。“今天来到盛家村,品尝的不只是火烧,更是一份厚重的文化。”荣成曙光社区居民王艾华说。
  活动还设置了“拓印体验”环节,由“匠人工坊”培育的村民骨干化身“非遗老师”,为参观者讲解拓印的历史,并带领大家体验碑石上纸、拓纸敲打、拓纸上墨等操作工艺。据了解,项目实施中注重“授人以渔”,已培育出多名村民骨干。姚晓惠是文旅自媒体博主,虽是土生土长的荣成人,但也是第一次沉浸式感受盛家村的历史和非遗文化。“传统盛家火烧制作技艺和拓印体验都让我印象深刻,作为活动的参与者,我们也将化身文化推广者,让更多人了解盛家村历史、了解威海文化。”姚晓惠说。
  本次活动是“‘薪火相传·盛家共兴’乡村振兴文旅融合项目”推出的第11场活动,活动设置诸多体验环节,让沉睡的村庄记忆转化为可听、可感、可互动的沉浸式体验。项目通过举办文旅融合活动,预计直接服务400多人次,还建立了专业团队、文化宣讲团、景观路线开发团,培育了1个文化组织“文化研学体验服务中心”,培训讲解员10人。项目实施以来,盛家火烧和村庄历史文化发挥“引流”作用,带动更多人来这里研学、旅游。
  “我们设计开发了多个主题体验线路,通过文化引流,带动更多消费,拉动火烧销售与文旅增收。”项目负责人谭海娥介绍。项目还巧妙地把盛家村文化资源,转化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深度旅游产品,设计剧本杀体验,让游客在解谜中深度感知村庄历史文化。
  谭海娥介绍,他们将继续深挖火烧的历史,梳理村史档案,加快建设乡村记忆馆,传承发展非遗技艺,带动更多村民就业,形成“文化引流—产业增值—村居共建”可持续发展模式,把盛家村打造成“文化+非遗+生态农业”融合村。(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王文欣 通讯员 刘译文 王彦力/文 刘志鹏/图)
  签审:孙
  复审:胡
  编辑:于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