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实事名片
实施“绿满威海·四季多彩”行动,持续推进生态修复绿化,全年计划完成修复造林4万亩。
威海新闻网讯 11月初,在经区泊于镇石家河西岸,今春栽植的楸树、梓树等苗木错落挺立,生机盎然。半年间,栽植的苗木,已长高约10厘米,展现出蓬勃长势。
记者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了解到,今年我市继续推进“绿满威海·四季多彩”国土绿化专项行动。全年计划修复造林4万亩,目前已完成3.5万亩,预计年底前将全面完成造林任务。
今年修复造林工作重点聚焦“四山一带”,即伟德山、里口山、昆嵛山、正棋山以及沿海防护林基干带等重点区域的植被恢复与提升。
“在修复造林中,我们坚持适地适树,采用多树种混交以优化林相,优先选用适应性强、长势良好的乡土树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介绍,在保留黑松、刺槐、麻栎等传统树种基础上,我市新增了侧柏、楸树、冷杉、五角枫、红叶石楠等树种,进一步丰富和优化了造林绿化结构。
如在环翠区竹岛街道环山路可视范围内的山坡上,栽植了樱花、红叶石楠等彩色树种,切实增强景观效果。目前栽植的高杆红叶石楠苗木已抽出新的枝条,待树冠丰满后,红色的树叶将格外吸睛,呈现出绚丽多彩的森林景观。
我市还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科学确定绿化技术路径。对受损严重、立地条件较好的区域,实施植苗造林,快速恢复森林植被;对林下幼树幼苗较多的区域,采用天然更新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方式;对坡度大、土层薄、难以植苗的区域,采用播种造林;对交通干线沿线、冬春景观较差的山体,则提高常绿与彩叶树种比例,打造优美森林景观。
植树造林,“三分造、七分管”。我市在森林抚育项目中,通过清理枯死木,减少有害生物滋生,增强森林抗病虫害能力;通过割灌除草,降低林下可燃物负荷,防范森林火灾;通过补植补造,促进森林正向演替,推动形成异龄、混交、复层林相,构建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沈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