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文旅融合 激活威海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2025-11-18 编辑: 史秀英

        在荣成斥山街道盛家村,传承600年的盛家火烧制作技艺,吸引着一批批研学团与游客前来探访“三把火”的烙制秘密;在经开区崮山镇岭西村,随着“匠人工坊”“小小讲解员”“农耕生活体验”“重回1936小剧场”等活动的持续开展,原本寂静的乡村充满了欢声笑语;在临港区汪疃镇祝家英村,鼓舞课、健身舞的旋律和乡村游、研学实践等活动交织成动人乐章,为村庄发展注入活力……

        随着“薪火相传·盛家共兴”乡村振兴文旅融合项目、“文艺赋能助乡村,‘缘’梦活力祝家英”项目等一批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创投项目扎根乡土,“隐藏”在乡野的传统技艺、文化记忆等被重新唤醒,让更多威海乡村“被看见”,文化铸魂、旅游为媒,一场以融合促振兴的生动实践,正在农村大地上徐徐展开、绽放精彩。

        “沉睡”文化资源重焕生机

        2025年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创投项目的实施,让乡村的传统建筑、老手艺等文化资源得以系统挖掘、整理、展示,不仅增强了游客的体验感,也提升了乡村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在祝家英村,拥有300年历史的祝氏祠堂向游人敞开大门,本土“导游”向游人讲述着村庄的历史;乡村记忆馆将胶东农村文化和儒家文化有机融合……“文艺赋能助乡村,‘缘’梦活力祝家英”项目,充分挖掘村内历史、红色故事等资源,以崇文街为主轴,将祝氏祠堂、乡村记忆馆、花饽饽工坊和苹果文化苑串联起来,形成一条集历史人文、非遗体验、产业展示于一体的文化体验线路。“我们不是办几场活动就走,而是要帮村里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让大家提起祝家英,就能想到红绸鼓舞、胶东花饽饽、果园和吕剧,让文旅融合成为乡村振兴的新路子。”该项目负责人姜宏妹道出了初心。

        在岭西村,“庠序新声,红韵长存”乡土文化传承项目的开展,让“沉睡”多年的岭西学校被重新“唤醒”,校园里斑驳的墙壁、古朴的门窗、留存的老教具等“过时”物件,如今成为展示、传承乡土文化的珍贵载体。“我们希望让老文物成为鲜活的教材,让孩子们在触摸与聆听中感受乡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魅力。”该项目负责人李智超这样分享对传承乡土文化的理解。眼下,这座老校舍已经变身为研学基地,开展“非遗麦秆画体验”“老文物写生”“重回1936小剧场”等活动,吸引众多学生团体前来进行实践。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当老建筑被赋予新功能,当老手艺遇见新创意,一批乡村文化资源得到活化,乡村便找回了自己的“根”与“魂”,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源泉。

        沉浸式体验“圈粉”游客

        把乡村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可带走的体验产品,成为多个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创投项目的共同选择。在打磨文化内容、构建体验场景的过程中,多元化、特色化的文旅新业态不断涌现,吸引着游客进行深度游。

        “薪火相传·盛家共兴”乡村振兴文旅融合项目把“非遗 体验”完美结合,游客不仅可以观摩“三把火”烙制技艺,还能亲手参与制作,更可体验碑文拓印的每个步骤,村内的历史文化资源被转化为可参与、可互动的旅游产品。“体验式活动让我们印象深刻,感受到了村庄的烟火气和文化底蕴。”从北京移居荣成的参与者秦梅梅在体验后赞叹道,“盛家村真是个宝藏旅游地,以后打算带更多朋友过来玩。”

        当乡村旅游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深度参与时,这样的旅行更令人难忘。“文艺赋能助乡村,‘缘’梦活力祝家英”项目注重文化和产业的联动,设计了从文化体验到产业探秘的完整游览线路。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体验农事活动,品尝特色农产品,让乡村游有了更丰富的内涵。自项目实施以来,已有多批游客走进祝家英村,收获一场深度文化体验与产业感知之旅。


        由“游览”到“体验”,通过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我市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完美嫁接,“体验”正让乡村旅游从“好看”变得更“好玩”,也更可持续。

        本土“能人”激活乡村振兴

        文旅融合的最终落脚点是人,只有村民真正参与其中,成为文化传承者、旅游产业参与者,乡村发展才能获得可持续的内生动力。不少项目鼓励村民参与旅游产品开发,让他们成为乡村旅游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激发村民保护传承乡村文化的积极性。

        “庠序新声,红韵长存”乡土文化传承项目从设计之初,就把“以活动为媒,赋能乡村振兴”作为目标,通过组织开展麦秆画体验、非遗剪纸与现代热转印技术体验等活动,培训村民学习新技能,开辟灵活就业新渠道。李智超介绍,希望通过多场“匠人工坊”活动,让村民熟练掌握文创作品制作方法,最终形成文创产品加工生产产业链,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创收。

        此外,威海印象·时尚盘扣艺术工坊项目,通过开展非遗盘扣培训让不少村民成为“盘扣达人”。“我们已在桥头镇、羊亭镇带动20余名村民常态化参与盘扣制作,定期回收他们的作品,为他们提供一个增收渠道。”印象·时尚盘扣艺术工坊项目负责人李响介绍。近年来,市服饰文化研究会以文化赋能城乡发展为目标,策划开展“秀美桥头手造创意工坊”“圣果飘香”乡村振兴文化创意服务等项目,为城乡发展注入新活力。

        让村民自己讲述村庄故事,真正参与到文旅项目中,往往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盛家村,村民盛元干当起了“解说员”,为游客和孩子们讲解村庄历史和盛家火烧的技艺奥秘。“薪火相传·盛家共兴”乡村振兴文旅融合项目还注重授人以渔,通过“匠人工坊”的培养,许多村民当起了“非遗老师”,带领游客开展拓印体验活动。

        “来到祝家英村,我们既体验了采摘的乐趣,又能帮村里卖农产品,太棒了!”这是市民刘秀良参加“文艺赋能助乡村·‘缘’梦活力祝家英”项目后的感受。更可喜的是,该项目还通过“把专业培训送到村民身边”,帮助村里组建乡村健身舞蹈队和鼓舞队,村民们学会《幸福山歌》舞蹈和《盛世欢歌》鼓舞迎宾,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力量。

        当乡村文化资源和现代创意碰撞,当土生土长的村民和乡村旅游相遇,当传统技艺和当下需求接轨……文旅融合的种子正在威海乡村的广袤田野上茁壮成长,绽放灿烂的振兴之花。(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王文欣 通讯员 刘译文 王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