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风采

一周内接诊5位“鸡蛋大”胃石患者,医生提醒:这些食物要注意!

2025-11-19 编辑: 威海新闻网·Hi威海城市客户端
  糖葫芦、糖炒栗子、烤地瓜是妥妥的入冬“顶流”。吃上一口新鲜出炉的香甜板栗,再来点酸甜的山楂解腻,那滋味可真惬意。然而,在这份美味背后,隐藏着健康风险。

  从“开胃”到“堵胃”

  王大爷最近总觉得胃胀、没食欲,想起山楂能开胃消食,便买了一大袋新鲜山楂,一口气吃了二十多颗。起初确实感觉胃口好了些,但几天后,他开始出现上腹部胀痛、恶心,甚至呕吐的症状。到医院一做CT,医生在他的胃里发现了一个鸡蛋大小的、深褐色的坚硬团块——“胃石”。而罪魁祸首,正是他前几天吃下的那些山楂。最近一周,威海卫人民医院连续收治5例因吃山楂形成胃石的患者,其中有3例患者胃石排到肠道形成了肠石并引起了肠梗阻。
  为什么看似柔软的山楂,会在胃里变得如此“强硬”呢?主要原因在于它所含有的鞣酸与果胶两种特殊成分。鞣酸,又称单宁酸。山楂,尤其是未成熟或口感特别涩的山楂,富含鞣酸。当鞣酸进入胃部,与胃酸相遇后,会与食物中的蛋白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不溶于水的“鞣酸蛋白”沉淀物。而山楂中丰富的果胶在胃酸的酸性环境下,会发生胶凝反应,就像做果冻一样,形成一种黏稠的胶冻状物质。
  这个过程可以形象地理解为:吃下山楂,其中的鞣酸和果胶进入胃中;在强胃酸(pH值很低)的环境下,鞣酸将同时吃下的其他食物(如高蛋白的肉、蛋、豆制品)中的蛋白质“绑架”出来,形成“鞣酸蛋白”网络;果胶在这个网络中充当“超级胶水”,将鞣酸蛋白、食物残渣、植物纤维等牢牢地黏合在一起;胃的不断蠕动,就像一台“滚筒洗衣机”,将这个混合物反复揉搓、挤压,最终滚成一个紧密、坚硬的团块——植物性胃石。

  哪些是高危人群?

  胃动力不足者: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胃部做过手术的人,胃蠕动能力较差,食物排空慢,更容易形成胃石。
  胃酸分泌过多者:高酸环境是胃石形成的“最佳反应釜”。
  空腹食用者:空腹时胃酸浓度最高,且胃内没有其他食物缓冲,此时大量进食山楂,风险最大。

  如何预防与应对?

  1.切忌空腹食用:这是最重要的原则!吃山楂最好在饭后,且量要控制,建议一次不要超过5颗。
  2.搭配有道:避免与高蛋白食物(如海鲜、肉类和牛奶)在短时间内大量同食。
  3.煮熟吃更安全:经过蒸煮或制作成山楂糕、山楂酱后,山楂中的鞣酸和果胶结构被破坏,形成胃石的风险大大降低。
  4.怀疑时,及时就医:如果大量食用山楂后,出现持续性的胃部不适,应尽快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食用过山楂。通过胃镜检查可以明确诊断,较小的胃石可通过药物(如碳酸氢钠溶液)溶解,较大的则可能需要在内镜下碎石后取出。

  温馨提示

  除了山楂,柿子(尤其是生柿子)、黑枣等也是形成植物性胃石的“高手”,其原理相似,都富含鞣酸。(来源:威海卫人民医院)
  监制:殷洪军
  签审: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