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民级早教App宝宝巴士彻底点燃全网怒火,只因开屏强制弹出的低俗广告,实在触目惊心。“三女共侍一夫”的辣眼文案、关不掉的诱导弹窗、悄无声息自动下载的陌生软件……这些本不该出现在儿童产品中的内容,竟密集涌向主打0—8岁孩子的启蒙平台。家长们的愤怒可想而知,有网友怒批,“宝宝巴士,这是变成‘成人巴士’了?”

企业追求利润固然是生存所需,但网络从业者从事商业活动绝非“法无禁止即可为”。高度依赖广告的盈利模式,更应守住公序良俗与道德底线,绝不能任由盈利成为“越界”的借口。
长期以来,各类开屏弹窗广告屡遭诟病,以“流量换广告”的变现方式在互联网行业并不鲜见。但关键在于,宝宝巴士的用户是认知能力尚未成熟的儿童,其广告审核责任远重于一般App。成人化的“毒流量”不仅危害儿童身心健康,也将侵蚀企业赖以生存的发展根基。作为累计服务全球7亿家庭的“育儿神器”,宝宝巴士通过广告变现实现营收增长本在情理之中,但把权利完全放任给缺乏有效监管的第三方广告平台,任凭低俗内容流入,本质上将盈利建立在对核心用户群体的伤害之上。这种“利润至上”的逻辑,本质上是通过消耗用户信任换取短期利益,严重背离了“快乐启蒙”的品牌初心,更辜负了千万家庭的信任。
更需警惕的是,这并非孤例。去年9月,已有家长投诉其推送露骨广告;今年3月,更曝出吓哭孩子的“女鬼式”擦边内容。直至舆论发酵,企业才仓促致歉,还将责任甩给 “第三方平台”。如此“事后补救”的姿态,显然缺乏诚意。
儿童类App的特殊属性,决定了盈利必须严守底线。面向未成年人的产品,盈利的前提必须是绝对的安全与适宜,这应当是不可逾越的行业红线。宝宝巴士的广告乱象,折射出部分企业在流量变现中的短视行为:为赚广告分成漠视审核,为博点击率设极小关闭键,诱导未成年人误触。这类“毒流量”盈利模式,不仅涉嫌违反《广告法》等相关法规,更可能对儿童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根据《广告法》第三十四条,广告发布者依法负有审核义务,因此,“审核疏漏”不该成为企业的免责声明。家长们愤怒的,不仅是低俗广告本身,更是企业对儿童权益的漠视。若连这样的“黑心钱”都要赚,企业的“吃相”未免过于难看。
追求利益无可厚非,但绝不能以牺牲用户权益为代价。儿童类App的“毒流量”之困,必须以责任破局。企业应积极探索多元营收渠道,如优质内容付费、合规周边产品开发等,逐步降低对广告的依赖,而非困在“第三方广告”的灰色地带。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执法,针对儿童类App的广告内容建立专项审核机制,让“毒流量”无处藏身。
儿童的心灵净土,本是不容触碰的底线。对于主打低龄儿童的企业而言,家长与孩子的信任是不可随意消耗的“资产”,辜负孩子的成长,就是断送企业的未来。唯有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天平上站稳脚跟,方能行稳致远。否则,再辉煌的商业版图,也将在公众的失望与抵制中分崩离析。(岳潇/文 仲鹤/漫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