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兵整组作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应急应战能力。新时代新征程,提高民兵整组质效,须牢固确立“编为用、建为战”的根本导向,以系统化思维破解人员流动、专业适配、管理滞后等现实难题,构建规范有序、精准高效、实战管用的组织整顿体系,为支援保障打赢提供有力支撑。
夯实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提高民兵整组质效,前提是要夯实基础。严格制度规范。根据各地实际,制定民兵整组工作规程,将整组流程细化为潜力核查、方案制定、人员审查、组织调整、验收总结等环节,明确操作标准与时限要求。同时,建立军地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集中解决整组中出现的人员召集、时间保障、资源调配等问题,并协调相关部门定期互通人口变动等基础数据,形成动态更新的潜力信息库,为精准编组提供数据支撑。坚持责任联动。构建“党委统揽、政府主责、军事机关主抓、行业系统协同配合”的责任体系,将民兵整组纳入地方党委议军会议题和政府工作考核范畴,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链条。落实基层“双主官”负责制,明确乡镇(街道)党政领导与武装部长的具体职责,将整组任务分解至村(社区)、企业等基层单位,实现责任无盲区。创造良好条件。科学核定整组专项经费,重点保障人员审查、器材配备、场地建设等需求,推动经费保障从“平均分配”向“按需投放”转变,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整合场地资源,依托文化活动中心、企业实训基地等场所共建“民兵综合阵地”,配套建设应急器材库、技能训练场等功能区域,确保组织有阵地、活动有场所。抓好正向激励工作,协调用人单位对编入民兵组织的技术骨干在岗位调整、评优评先中给予适当倾斜,营造“编兵光荣、履职光荣”的良好氛围。
灵活编兵。编组是民兵整组的重要环节,应根据担负的任务与自身实际,灵活编兵。创新编组模式。推行模块化编组,按任务类型划分为应急、专业、特殊等功能模块,每个模块下设若干机动单元,单元内预留预编人员,确保人员缺额时能快速补充。探索行业系统成建制编组,在电力、通信、医疗等专业领域组建特色分队,依托行业资源开展专业化训练与管理,既保证人员专业对口,又便于集中使用。推广区域联合编组,对于资源分散的地区,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按地理相邻、功能互补原则划分编组区域,解决小散弱问题,提升整体效能。优化人员结构。坚持“三优先”编组原则,优先吸纳退役军人、党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提升队伍的政治素质与专业能力。建立能力分级机制,根据年龄、体能、技能将人员划分为核心力量、骨干力量、预备力量,实行差异化编组与使用,确保人尽其才。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定期核查人员状态,对因外出、岗位变动等原因不适宜继续留队的及时调整,从潜力库中遴选补充合格人员,保持队伍的稳定性与战斗力。强化专业匹配。依据任务需求清单精准对接专业人才,结合区域特点重点编组相应领域专业人员,确保队伍能力与任务需求高度契合。联合行业主管部门开展专业资质审核,对技术性岗位人员实行资格认证准入制,定期组织技能复训,保证专业能力持续达标。构建跨区域支援体系,针对局部地区专业力量不足的情况,组建区域性专业分队,统筹调配、快速支援,实现优势力量互补。
创新赋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提高民兵整组质效奠定了基础。搭建智慧潜力数据库。整合多部门信息资源,构建涵盖专业人才、器材物资等要素的国防动员潜力平台,实现精准检索和快速匹配,提升潜力转化效率。开发移动终端信息采集系统。新入队民兵利用该系统可自主填报技能特长、服役经历等信息,系统自动匹配适合岗位,推动“被动编组”向“主动入列”转变。建立智能化管理系统。开发电子身份认证系统,记录个人训练履历、奖惩情况等信息,实现身份可追溯、资质可验证,并开设紧急集合通知、位置上报等功能,提升应急状态下的人员集结效率。推广数字化点验系统,推行电子点验替代传统集中点验,通过视频连线、生物特征识别等方式核实人员在位情况,降低集中组织成本。开发应急物资数字化管理系统,对装备器材进行智能标识,实时监控库存与状态,保障紧急情况下快速调拨。进行模拟训练。运用虚拟仿真等技术构建各类应急应战场景,结合预案组织开展模拟训练,提升训练安全性与实效性。
激励保障。着眼解决民兵实际困难,通过政策激励、荣誉引领、服务保障等增强身份认同感,构建“愿编、乐编、善编”的长效机制。健全优待政策。落实优先待遇,在参军入伍、公职考录、技能培训、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民兵适当倾斜,增强岗位吸引力。完善误工补偿机制。根据政策规定,对于参加训练、执行任务的民兵按标准发放补贴,统一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强化荣誉激励。在年终总结时,开展先进典型评选,大张旗鼓表彰奖励优秀民兵与集体,通过媒体宣传,营造崇尚先进的氛围。规范入队退队仪式。入队时组织宣誓、颁发证件,退队时举行欢送、赠送纪念章,增强仪式感与荣誉感。优化服务保障。协调地方医疗机构设立看病就医等专属服务通道,及时协调解决民兵在训练、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增强归属感。同时,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对家庭生活困难、身患疾病的民兵提供必要援助,传递组织温暖。搭建能力提升平台。利用各种契机,联合地方职业院校开展技能培训,帮助民兵提升职业竞争力,实现个人发展与队伍建设双赢。(来源:中国国防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