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威海客户端讯曾经在乡村问路时“老树旁边”“大房子对面”的模糊指引,如今在经区崮山镇、泊于镇已成为历史。日前,随着经区村内道路命名工作圆满完成,崮山、泊于两镇的35个行政村迎来新变化:118条村内道路拥有了标准名称并立起统一路牌。

“此次命名的118条道路,统一采用‘东西为街挂蓝牌、南北为路挂绿牌’的规范,路牌清晰标注了拼音、方向箭头等信息,道路相关信息也全部上传到了电子地图。”经区社会事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道路“有名”,发展“有路”。一个个新路牌,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是乡村振兴的“诗意注脚”和发展“加速器”。
走进崮山镇南虎口村,4块崭新的路牌格外醒目。标注着“南虎口民宿街”的蓝色路牌上,拼音、方向箭头等表示一应俱全,路牌下方还标注了度假村、露营地等旅游标识。
南虎口村近年来依托民宿、采摘、水上乐园等乡村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自驾游客。然而,过去村内道路没有名称,给游客和产业发展带来了不小困扰。
“以前村里的路没有名,游客问起方位,只能模糊介绍。有了路名后,从高德地图一搜索就可导航到达,更方便游客了。”南虎口村一家民宿负责人对此感触颇深,路牌立起来后,仅他们这一家民宿,每月增收近5万元。
道路命名带来的效益不仅体现在乡村旅游上。在泊于镇,南北走向的“海西头无花果路”则成为产业发展的亮丽名片。这条长1300米的绿色路牌大道,连接着国内最大的青皮无花果种植村之一——海西头村的3600亩采摘园。道路命名不仅方便了市民在无花果上市季节纷至沓来,也为该村借助锁鲜技术和深加工实现跨省销售的电商业务,提供了“地图查得到、导航用得上”的精准定位保障。
如今,这些“有名”的村路,已不再是简单的交通通道,它们化身为指引游客的“向导”、连接市场的“桥梁”和乡村振兴的“名片”。经区将持续深化“乡村著名行动”,加大乡村地名命名力度,着力提升地名精细度与规范化水平,同步推进乡村地名标志设置,持续释放“地名兴农”效应,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姜萍)

道路“有名”,发展“有路”。一个个新路牌,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是乡村振兴的“诗意注脚”和发展“加速器”。
走进崮山镇南虎口村,4块崭新的路牌格外醒目。标注着“南虎口民宿街”的蓝色路牌上,拼音、方向箭头等表示一应俱全,路牌下方还标注了度假村、露营地等旅游标识。
南虎口村近年来依托民宿、采摘、水上乐园等乡村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自驾游客。然而,过去村内道路没有名称,给游客和产业发展带来了不小困扰。
“以前村里的路没有名,游客问起方位,只能模糊介绍。有了路名后,从高德地图一搜索就可导航到达,更方便游客了。”南虎口村一家民宿负责人对此感触颇深,路牌立起来后,仅他们这一家民宿,每月增收近5万元。
道路命名带来的效益不仅体现在乡村旅游上。在泊于镇,南北走向的“海西头无花果路”则成为产业发展的亮丽名片。这条长1300米的绿色路牌大道,连接着国内最大的青皮无花果种植村之一——海西头村的3600亩采摘园。道路命名不仅方便了市民在无花果上市季节纷至沓来,也为该村借助锁鲜技术和深加工实现跨省销售的电商业务,提供了“地图查得到、导航用得上”的精准定位保障。
如今,这些“有名”的村路,已不再是简单的交通通道,它们化身为指引游客的“向导”、连接市场的“桥梁”和乡村振兴的“名片”。经区将持续深化“乡村著名行动”,加大乡村地名命名力度,着力提升地名精细度与规范化水平,同步推进乡村地名标志设置,持续释放“地名兴农”效应,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姜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