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不立,不立不回 ——纪念刘步蟾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征文展示
2018-11-08 16:11:23    来源: 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管理办公室
“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 ——清朝第一批留学生

    “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

    ——清朝第一批留学生

    轰轰烈烈的甲午海战已过去一百多年,仍未散尽那滚滚硝烟。斯人已逝,斗转星移,新时代里的我们不必如他们一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而不忘历史,依然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先辈们英勇忘我的灿烂形象,也依然在国人的心目中光芒万丈,熠熠生辉。

    清朝末期,封建体制的大厦摇摇将倾,而庞大的中国社会却迟迟难以摆脱“天朝上国”的观念,耻于向西方学习。直到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才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公派学生留学。我们知道,留洋回国的学生中有大部分都成为北洋舰队的骨干力量,即使壮烈牺牲,也无法掩盖住他们的光芒。其中就有刘步蟾。

    1867年,14岁的刘步蟾考入福州船政学堂,成为中国这所最早的海军学校的第一期学员。毕业后进入中国海军服役,任命为“建威”号练习舰的管带,也就是舰长。

    经过李鸿章的大力争取,1877年福州船政局选派第一批学生出国深造。在电影《甲午风云》里就可以看到这一幕:港口停着巨大的白色轮船,甲板上是清一色的长马褂留辫子的学生,汽笛呜呜地响着,灰白色的浓烟从烟囱里涌出来,而码头上还密密麻麻站着送行的同学。一直不愿意向同伴告别的刘步蟾,此刻趁着轮船还没开,突然向邓世昌飞奔过去。递过一张照片,匆匆说了声“保重”,又转身消失于人群。

    而照片的后面,正是他坚定的笔迹——

    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

    留英3年,刘步蟾用行动做到了。他学业猛进,出类拔萃,每试“成绩冠诸生”。英国海军中将斐利曼特对其有两句评语:“涉猎西学,功深伏案。”《清史稿》亦有评论称:“华人明海战术,步蟾为最先。”

    千山万水,无数黑夜。史书上寥寥几笔带过这段语言不通又兼水土不服的留学生涯。“破”,破除中国羸弱无能的海军现状,破除环伺周围虎视眈眈的列强,破除中国学生“东亚病夫”的帽子,刘步蟾深知这需要忍辱负重。

    1880年,清政府向德国订购“定远”号、“镇远”号铁甲战列舰和“济远”号穹甲巡洋舰。刘步蟾奉派赴德国监造,并将其接驶回天津大沽,即被任命为“定远”号战列舰的舰长,北洋舰队成立。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经过漫长的顽强抵抗,已经倾尽全力的他们也不得不接受无力回天的事实。邓世昌——他的战友,撞沉了“吉野”舰后英勇牺牲了。为了不使舰只落入敌人手中,刘步蟾也毅然决定撞毁“定远”舰。当晚,他在刘公岛自杀殉国。

    他,刘步蟾。“破”除了中国没有优秀海军将领的历史,也“立”下了精忠报国死而后已的榜样。“破”除了清王朝不切实际的幻想,也“立”下了新中国以坚定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基石。是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而我,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惭愧于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也曾有怀投笔,慕步蟾之长风。手持火炬的大学生们,难道不正是如此吗?求学之路坎坷,报国之心热切。习主席“不忘初心”的谆谆教导仍在耳边,等待着我们执笔的崭新篇章已在眼前。不破不立,万众创新,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唯有不辍点滴努力,才能汇成万家共赏的璀璨夜空。

    当代青年人呵,立下青云之志。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我们当以英雄先辈的光辉为指引,走出一条民族兴,国家旺的康庄大道。

来源: 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管理办公室
编辑: 刘思冰
相关热词搜索:
搜索推荐
图片新闻
  • 闫剑波会见华为公司客人
  • 闫剑波会见赛科集团客人
  • 30亿元新能源“大块头”缘何选择威海丨产业图谱招商见闻录③
  • 凭一款2平方厘米精密件,威海这家企业拿下千万元订单
威海新闻
文娱
国内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