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13时33分,发自北京的G1085次高铁抵达威海站,我市出席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授奖仪式的全国助人为乐模范获得者吕明玉载誉归来。

铁路出站口,只见她身披红色绶带,胸前挂着“全国道德模范”的奖章,脸上洋溢着幸福、快乐的笑容。接过工作人员送上的鲜花,吕明玉说,“这份荣誉既是激励更是鞭策,意味着更大责任,也希望我能做更多事。”她表示,今后将坚守初心使命,用爱心温暖社会,立足本职岗位带动身边人,在爱与奉献的道路上不断发光发热。
吕明玉是国网威海供电公司供电服务指挥中心五级职员兼服务质量管理、彩虹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她在成为山东省首个两次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后,带起了一支共产党员服务队,长期帮扶弱势群体、倾情关爱老人。

吕明玉的爱心之旅从自发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从单打独斗到领队行动。她的事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沉甸甸的证书和金灿灿的奖章见证着她的爱心足迹——先后荣获威海市道德模范、山东好人、山东省道德模范、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第一书记”榜样、最美中国人、全国最美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
挽救陌生人的生命
4月13日是吕明玉的生日。2011年的这一天,在山东省立医院捐献完造血干细胞后躺在病床上的吕明玉,默默地把这一特殊的经历,作为送给自己37岁的生日礼物:“多好啊,能救人一命。”
早在三个月前,吕明玉接到了威海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她的血样和江苏的一位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问她愿不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2010年5月,我和60多位同事自愿加入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队伍,从那时起,我就等着这天的到来。”她说。
2011年4月12日,在山东省立医院,吕明玉的血液在体外循环11000毫升,相当于将全身的血液在体外循环了三遍,才最终采集了11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当天下午,吕明玉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乘飞机送到苏州医院,输入到了陌生人的体内。
本以为,人生的这一页就这样翻过去了。可不到半年,吕明玉再次接到电话,被告知那位苏州患者的免疫力突然下降,急需吕明玉捐献淋巴细胞来救命。此时,吕明玉还在康复期,间隔不到半年连续捐献,省内还没有先例。
面对家人的担忧,她也有些犹豫,孩子还小,两边的老人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思索再三,吕明玉毅然决定——“救人救到底”,她再次说服家人,赶赴济南,又捐献了64毫升淋巴细胞混悬液。她也因此成为山东省首例、全国第26例造血干细胞二次捐献者。
那年11月,被救患者给吕明玉写了一封信,她在信中说:“感谢你给了我两次生命。”
想点子、上项目
让困难群体有了固定收入
2016年初,吕明玉的女儿回家告诉妈妈,她的同桌为交几十块钱的课本费犯了愁。细心的吕明玉多方打听了解到:女儿同桌的爸爸牛华伟因意外事故造成胸部以下高位截瘫,妈妈离家出走,奶奶患上重病瘫痪在床,一个好端端的家庭陷入了绝境。
作为一个母亲,她看不得孩子受苦。从此,吕明玉多了一个儿子,从小学到初中,每次家长会,她都是代表两个孩子的家长,平时买学习用品、衣物、零食,都是双份的。她还想方设法帮着牛华伟开起了修理铺,还能卖冷饮、零食。这个有了“造血”功能的家庭又燃起了希望之火。
时间来到2018年,“热心肠”的吕明玉又主动申请参加威海电力扶贫工作,成为文登区环山街道孙家西山村的“第一书记”。在三年半的时间里,她带着村民修河道、建花池、硬化村路……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评为威海市级美丽乡村。还在爱心企业的支持下,在村里办起了花饽饽生产车间,让孙家西山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集体企业,现如今,花饽饽不仅销到了全国各地,还接到了众多的国外订单。
“这样的书记,俺们服!”腰包开始鼓了起来,出门在外也底气十足的好光景让村民逢人就夸吕明玉。2019年7月,孙家西山村成为了国家电网公司服务脱贫攻坚试点示范基地。(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张宇/文 朱春晓/图 部分图片由国网威海供电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