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新闻网讯 8月6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威海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主题是威海市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海燕,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壮志,山东浩然特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铭,威海宝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毕见强,介绍威海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发展举措有关情况,围绕产业链创新发展和品牌打造等主题分享交流。

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是我市重点培育的十大产业链之一,近年来威海市立足产业的既有优势,聚力打造优质产业生态、深化创新驱动,全力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持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目前,集群内共有碳纤维及复合材料规上企业67家,成功跻身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山东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之列,彰显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以链群协同助推产业厚积成势
强抓企业筑根基。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坚持梯度培育、分类施策,构建企业成长金字塔格局,努力打造龙头企业为引领,专精特新企业为中坚,创新型企业为基础的强企方阵。支持“链主”企业光威复材巩固行业领先地位,引导浩然特塑、宝威新材料等骨干企业深耕专业领域、做大规模体量,培育光轩新材料等新兴企业加速成长,累计培育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1家,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品实现“海陆空天”军民两用领域的全覆盖。光威复材是目前国内碳纤维行业生产品种最全、生产技术最先进、产业链最完整的龙头企业之一,是国产大飞机C919的碳纤维材料供应商;宝威新材料抢占低空经济发展机遇,成为全球最大的货运无人机白鲸航线W5000研发生产机翼壁板的供应商;碳纤维钓具本地配套率超80%,全球市场份额占比达60%以上。
强抓载体搭平台。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建成国内第一家政府性投资的碳纤维专业园区,配套研究院、产业化车间、专家公寓等基础设施30万平方米,打造集科研、孵化、产业化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综合园区。引进国家碳纤维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22家高端科研平台,吸聚拓展纤维等48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碳纤维产业园入选工信部2024年产业园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典型案例,获评山东省数字经济园区。
强抓链条塑优势。将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纳入全市10条标志性产业链培育体系,由市领导担任产业链“链长”,出台支持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发展政策措施,精准绘制产业链生态图谱,为配套协作、项目招商等提供信息支撑。目前,全市已形成了从原丝到碳纤维、预浸料、树脂材料、复材制品和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生产制造体系,具备从研发创新到装备制造和分析检测的全产业链保障支撑能力。
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蝶变升级
聚焦创新驱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构建“平台赋能+企业主体”一体贯通的协同创新体系,建成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3个,山东省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15个,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中试平台入选首批山东省制造业中试平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业内龙头骨干企业先后承担重大新材料专项等国家级重点攻关项目30余项,成功突破M65J级高强高模碳纤维制备关键技术,500米/分干喷湿纺高强度碳纤维高效制备技术国内领先,实现T1100级碳纤维产业化生产,高强高模碳纤维入选2024年山东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
聚焦数智赋能,释放产业发展新活力。深入推进“智改数转”行动,聚焦企业改造难点痛点,系统开展“培训赋智、诊断赋能、标杆引路”活动,培育市级以上智能化项目11个,宝威新材料5G智能工厂入选全国名录。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示范应用,深度释放数据资源价值,建设碳纤维省级“产业大脑”,汇集利用生产监测、仓储物流、创投融资等数据1.4万条,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3个、数据驱动型“晨星工厂”8家。
聚焦品牌建设,提升产业区域影响力。实施质量品牌提升工程,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引导企业主持制定《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碳纤维预浸料》国家标准,临港区碳纤维基地获评国家级“千企百城”商标品牌指导站,推进国内钓具行业首个区域品牌“威海钓具”集体商标成功注册,获评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区域品牌,5家企业获评省级以上质量标杆、山东制造·齐鲁精品。
以优质生态做强产业发展磁场
强化育才聚智,创新支撑成效显著。依托各级人才工程,靶向引进培育专业人才,积极营造“近悦远来”人才引育生态,吸引人才资源向威海集聚。建立杜善义、俞建勇等4名院士领衔的顶尖智库,累计引进省级以上人才12人,其中国家级人才2人。深化产才融合新模式,联合职业学院实施“订单式”技术人才培养,设立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实践基地”,为企业累计输送各类专业人才300余人。推动全省唯一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工程职称评审试点落地,拓宽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强化平台聚能,科技成果加速转化。牵头成立胶东经济圈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联盟、威海市碳纤维产业链联盟,举办中国威海·国际英才创新创业大会、国际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科技会议、土木工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发展大会等常态化品牌化的高能级对接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与竞争力。
强化要素保障,营商环境向优而进。完善服务机制,常态化开展企业大走访活动,创新推出“惠企政策集成卡”,发放“企业家专享卡”,精准服务企业。整合电源、电网、负荷、储能四大核心要素,建设全省首个碳纤维产业源网荷储试点项目,减轻企业用能成本。创新产业链金融辅导模式,设立威海港发股权投资基金等产业基金,搭建省级“金融管家”试点平台,引入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恒丰银行等15家金融机构,以专业化金融护航企业发展。
相关链接:
光威复材深耕于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的研发生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具挑战性的技术难题是什么?又是如何通过创新成功攻克的?
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威海光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子公司,是从事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研发生产的民营上市公司,业务包括碳纤维、预浸料、复合材料制品、风电叶片碳梁、航天发动机壳体及碳纤维生产装备等六大板块。
光威复材是国内第一家突破碳纤维连续生产技术,实现产业化的生产商,也是国产碳纤维高端应用的先行者,首次将国产碳纤维应用于航空、航天、风电等高端领域,填补了国内相关技术应用空白。公司核心技术实力显著,现拥有919项授权专利,其中发明专利56项;主持起草并制定《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碳纤维预浸料》两项国家标准,拥有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业设计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平台,山东省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山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省级研发平台。
在光威复材的创业初期,国外对中国碳纤维实施了“产品、技术、装备”的严密三封锁,这无疑是横亘在企业面前的一座大山。以碳纤维原丝为例,其作为碳纤维的核心基础,生产技术被国外严密封锁,而当时国内在原丝制备工艺上几乎一片空白。原丝质量对碳纤维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一技术瓶颈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面对如此困境,光威复材没有退缩,公司迅速组建了专业研发团队,深入研究碳纤维原丝的制备原理,从基础理论出发,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工艺路线。同时,积极与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展开合作,借助外部科研力量,共同向技术瓶颈发起冲击。在T300级碳纤维原丝的研发过程中,团队对聚合工艺、纺丝工艺等关键环节进行了无数次的优化创新,终于成功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碳纤维原丝,实现了从0到1的重大突破。生产出的原丝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后续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突破不仅让光威复材在技术上实现了跨越,更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为我国碳纤维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浩然特塑作为一家特种工程塑料生产企业,是如何切入复合材料领域的,目前复合材料增韧剂产品处于怎样的行业地位?
浩然特塑以实现特种工程塑料系列国产化为使命,专注于特种工程塑料细分领域15年,先后荣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山东省瞪羚企业等荣誉。公司立足聚芳砜领域替代进口、卡脖子工程等难点不断进行开拓创新,建有国内首条千吨级聚苯砜树脂生产线,国内首条千吨级医用聚醚砜树脂生产线,以及国内首条复合材料增韧剂定制线。产品综合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填补国内空白。目前,公司总产能达6700吨,可按需实现专线生产或柔性生产。
公司产品处于塑料工业的“金字塔尖”,拥有“黄金塑料”的美誉,具备机械强度高、韧性高,尺寸稳定、耐化学腐蚀、透明性好、生物相容性好、安全无毒、食品可接触、耐高低温、阻燃等性能,与碳纤维复合材料对韧性的需求相契合,但要破解国际垄断的技术难题并非一朝一夕,工艺需要自己摸索、设备需要自己制造、人才需要自己培养。随着聚芳砜系列树脂不断升级迭代,产品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对聚芳醚砜树脂在复合材料增韧、分子量排布、黏度等方面有了更多的理解,一个个技术难题被突破,最终产品成功对标日本住友和比利时Solvay同类产品,在黏度、分子量以及特性官能团等方面均保持与进口产品的高度一致,基本可以实现国产替代,进而解决“卡脖子”问题。
宝威新材料如何将智能制造融入企业发展?
威海宝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始终秉持“科技引领未来”的发展理念,持续致力于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及复合材料制品的研发与智能制造,具有CNAS实验室等九大管理体系资质,先后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国家级5G工厂。
企业锚定数智化为核心主轴战略,将智能制造贯穿全周期发展脉络,铸就技术引领与高效运营的核心优势。近几年,公司累计投入3亿元用于技术革新、设备研发和智能制造。
2021年,公司进一步投资建成碳纤维预浸料智能工厂,对碳纤维预浸料生产过程进行数字化控制,自主研发航空航天树脂体系,实现了高性能航空航天材料的稳定性及质量一致性。同时,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基础,整合5G通信、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打造宝威科技数字孪生可视化平台,实现了自动排产、原料及半成品自主调度,建立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追溯体系,确保产品具有极高的尺寸精度和性能稳定性,为航空航天领域提供了可靠的复合材料解决方案。
2023年,公司进一步投资建设复合材料结构件热压成型及自动铺丝智能制造项目,通过深度整合智能工厂基础设施与数字孪生可视化平台,构建了全流程智能管控体系,实现了三大突破性进展:一是拓展了高端复合材料产品线布局,二是建立了柔性化个性定制生产模式,三是实现了大尺寸航空航天复材结构件的高精度、高效率制造。截至目前,公司已拥有4条自主研发全自动生产线,产能达1000万平方米/年,在全国30多个地级市拥有400余家客户。
光威复材从传统钓具行业转型到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领域,在品牌打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成功重塑品牌形象的?
从传统钓具行业向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领域转型,品牌重塑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传统钓具行业的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如何摆脱这一固有印象,树立起与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领域相匹配的高端品牌形象是一大难题。另一方面,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领域竞争激烈,且对品牌的技术实力和产品质量要求极高,光威复材需要在短时间内获得市场认可。
为重塑品牌形象,光威复材首先明确品牌定位,将品牌核心价值定位为“高端、创新、可靠的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全产业链解决方案提供商”,专注于为航空航天、国防装备等高端领域提供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以此树立起技术领先、品质卓越的品牌形象。
在产品方面,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性能和质量,以满足高端市场的严格要求。近年来成功研发出T1100级、M40X级、M65J级等高端碳纤维产品,这些产品在性能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凭借出色的产品质量赢得了客户的认可和信赖,为品牌树立了良好口碑。
在市场推广方面,光威复材积极参加国际国内的行业展会、研讨会等活动,展示公司技术实力和产品优势,加强与客户、合作伙伴的沟通与交流,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通过媒体宣传、企业公众号等方式,宣传公司品牌理念和技术成果,让更多人了解光威复材在碳纤维及复合材料领域的成就。通过这些努力,光威复材成功实现品牌重塑,在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领域树立了崭新的品牌形象。
浩然特塑在增韧剂产品在研发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又是如何攻克和改进的?
浩然特塑建有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威海市砜类聚合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威海市特种工程塑料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先后承担多项国家、省科技研发项目,在聚芳砜树脂领域积累了独特的技术优势和研发能力。
在明确聚芳醚砜作为复合材料增韧剂后,公司不断发挥专精特新小巨人的独特优势,在实验室到产业化过程中攻克分子量控制、粒径分布、特定官能团嫁接、产品合格率等难题,颠覆原超低温粉碎等工艺,实现了增韧剂产品分子量从4万—18万的稳定可控,粒径从20-500μm的全尺寸定制,以及特定官能团的“个性化定制”,具备了按客户需求进行增韧剂定制能力。
目前,公司已经形成了聚芳砜类树脂共五大系列28个规格牌号的产品体系,为生物医疗、核电装备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产品和服务。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部分产品远销至意大利、越南、韩国等十余个国家地区。未来,公司将瞄准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高端应用领域,实现聚芳砜类树脂全系列产品进口替代,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做出更大贡献。(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岳潇/文 毕钰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