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坚定不移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基本方针政策。民企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就是精准施策的切入点。面对困难挑战,企业“出题”,政府“解题”,“作答”成绩由企业评判。今起,本报推出“我为民企办实事”栏目,记者深入民营企业采访调研,了解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需求,听取企业的心声与期待,欢迎企业来电或扫码留言,您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及时反馈给相关职能部门。
青岛政策通平台
2019年,青岛政策通平台上线。经过三期迭代,实现国家、省、市、县(市、区)四级惠企政策“一口发布、一口解读、一口兑现、一口服务、一口评价”。平台开发的“政策计算器”功能,可以根据行业、企业规模等12大类信息,为注册企业画像,实现政策动态推送。
这一平台与省级重点打造的“鲁惠通”政策兑现平台、市财政一体化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支持惠企政策一网通办、快申快享。截至2025年7月,平台累计浏览量超1000万次,汇集惠企政策信息3万条,4.2万家(次)企业完成线上申报,平台统计兑现资金超过48亿元。
企业有话说
青岛雪达集团技术质量部长张洪宾:有了青岛政策通平台,不再担心错失政策信息了。期待将来平台能引入AI技术,为企业推送“私人定制”政策!
□ 本报记者 陈晓婉 王雨萌 张晓帆
政策出台了,企业却不知道;政府想帮忙,企业却接不住。这是不少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发展中面临的现实困难。一边是嗷嗷待哺盼支持的企业,一边是躺在文件里难落地的政策,这种信息错位造成的“政策温差”,不仅让企业错失机遇,也让政策效能打了折扣。如何破解?
青岛雪达集团近期获批859万元商务部外经贸提质增效示范工作专项资金的经历,或许能给出答案。这场政企携手的“接力赛”,清晰展现了政策如何从“纸上”走进现实,最终转化为企业发展的“真金白银”。
坐落于青岛市即墨区的青岛雪达集团,是一家专注面料和服装生产的老牌企业。
1975年,它还是个仅有16人的乡镇小厂;如今,仅青岛就有1600多名员工,年产能达6000吨面料和5000万件成衣,80%的产品远销日本。50年的发展历程中,跟着市场走,跟着政策走。
“跟上市场”颇为不易,“跟上政策”有时也令人头疼。发改、工信、科技、商务、环保等部门的政策分散在不同部门和网站,发布形式、申请条件千差万别,“哪些政策适合自己”“该找谁咨询”,这些问题困扰着不少企业。
2013年加入青岛雪达、现任技术质量部长的张洪宾,曾长期被“政策焦虑”困扰。他坦言,有时快到申报截止日期了才看到政策,只能手忙脚乱补材料,“还有很多企业,可能等到政策过期都不知道。”
险些吃了信息滞后的亏,企业就开始主动布局:
技术质量部专门安排3名专员,每天监测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官网的政策动态。
“这十年纺织行业‘内卷’越来越厉害,不盯着政策找方向,企业很容易掉队。”张洪宾说。
2019年,青岛政策通平台上线。
“这个平台上,政策的核心要点都被挑出来突出显示,一眼就能看懂。而且政策全,不用再到处找。关键还可以在一个网站一站式完成政策查询与项目申报。”张洪宾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便利。
政策与企业的距离,后来更近一步。2021年,青岛组建企业政策服务专员队伍,首批290人直插镇街,目标很明确,依托政策通平台,将服务送到企业门口。
青岛市即墨区蓝村街道经济发展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李雪,正是第一批专员中的一员。
李雪的手机里,存着辖区49家企业的联系方式,其中46家是民营企业,青岛雪达是她的重点服务对象。
“政策一出台,先筛一遍哪些企业能申报,再‘点对点’指导。”李雪说,自己就像政策与企业间的“直通车司机”。
今年初,得知即墨区要申报纺织服装行业提质增效专项资金时,李雪想到了青岛雪达——这家企业外贸出口表现优异,在面料创新和绿色生产上投入也不小,符合申报要求。
“当时,我就联系了张部长。”与此同时,即墨区商务局的工作人员也第一时间联系到了张洪宾。
为了确保申报质量和效率,即墨区商务局工作人员还专门到青岛雪达,现场指导申报材料填报。申报流程通过青岛市政策通平台在线填报、上传材料,全程无纸化完成。
如今资金正陆续到位,青岛雪达早已规划好用途。“研发新材料投入大,资金能缓解周转压力;引进智能化、节能降耗设备也能更有底气,转型升级的步子能迈得更快。”
这样的对接,对青岛雪达而言并非个例。
今年,青岛雪达成功申请到的青岛市科技局重大专项——纺织新材料在特殊领域的开发,也是企业政策服务专员主动推送信息后企业成功申报的。
“这个项目能帮我们实现产品结构升级,从常规民用产品向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转变。现在,项目推进得很顺利。”张洪宾说,政策就像“助推器”,让企业在研发路上更敢投入。
现在的张洪宾,不再担心错失政策信息了。“一有什么新政策、新举措,手机就会响个不停,各个局、街道专员都发,就怕咱落下。”
从过去“企业找政策”到如今“政策找企业”,青岛雪达的经历见证着政务服务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