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权威发布丨蓝绿融合,打造绿色金融发展“威海样板”

2025-08-21 编辑: 郝暖
        威海新闻网讯 8月21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郑斌,人民银行威海市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姜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威海监管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程磊,临港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刘军,乳山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孙福斌,介绍威海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成果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新闻发布会在新闻大厦11楼融媒体演播厅举行
 
  近年来,威海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的嘱托,坚持“蓝绿融合”“边申边建”的原则,扎实推动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申建,积极推动绿色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上半年,全市绿色贷款余额1353.12亿元,同比增长35.49%,占全部贷款比重21.8%。引导金融机构精准发力,创新推出“绿色工厂贷”、碳汇质押贷款等10款特色金融产品,为绿色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统筹部署和各方协同发力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再提速,又一批新的先行先试创新成果相继落地。全省首个绿色金融数智化综合服务平台“绿e融”正式上线运行,全国首个蓝色投融资体系持续完善,全省首笔牡蛎碳汇交易实现突破,全省首创绿色支行“认定+考核”闭环体系,绿色支行示范引领效应不断凸显。临港区打造的碳信用(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与“绿e融”平台形成联动互补格局,成为绿色金融“市区同题共答”的生动实践,为试验区申建持续注入强劲动能。
 
  ■上线全省首个绿色金融数智化综合服务平台“绿e融”
 
  为破解绿色项目识别难、银企对接效率低等问题,威海建成全省首个集智能认定、融资对接、碳汇核算于一体的绿色金融数智化综合服务平台“绿e融”。平台历经需求调研、技术开发、试运行完善等阶段,于2025年8月正式上线,形成三大核心优势。整合11类部门权威数据,对全市14万户企业开展“汇绿综合评级”,生成融资竞争力报告,助力金融机构精准识别优质绿色标的,降低环境尽调成本。集成国内外权威标准,使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实现蓝绿项目“一键认定”及环境效益自动测算,大幅提升项目认定效率与精准度。搭建“金融产品超市”,上线143款绿色金融产品,通过智能引擎实现“企业需求—金融产品”双向匹配,全流程可视化追踪融资进度。目前已有31家银行、53家保险机构入驻,构建起“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的产融对接新范式。
 
  ■建设全省首个政企金联动的碳服务综合体,碳信用(金融)平台
 
  临港区率先建成威海市碳信用(金融)服务平台,成为全省碳金融服务的标杆实践。平台涵盖政府、企业、金融三大端口,实现“监测—核算—管理—交易”全流程覆盖。
  政府端建设“零碳大脑”,接入12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实时监测区域能源消耗与生态环境状况,为政策制定和“双控”考核提供科学依据,已累计处理数据180万条。
  企业端享“低碳服务包”,内置24个行业碳核算模型,自动生成标准化“碳盘查”“碳足迹”报告,已为40余家企业完成碳足迹核算,助力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金融端创新“碳融新机制”,建立企业碳账户及评价体系,生成碳资产评估报告,联动“绿e融”平台实现碳评价与金融产品精准匹配,拓宽企业绿色融资渠道。同时创新碳普惠机制,通过碳积分激励个人和企业参与低碳行动,推动碳中和全场景落地。
 
  ■建成全国首个蓝色投融资项目库
 
  依托“海洋强市”资源禀赋,威海打造全国首个蓝色产业可持续发展金融支持体系,推动“蓝绿融合”品牌走深走实。出台全国首个《蓝色产业可持续投融资支持目录》,以7项一级分类、24项二级分类、85项三级分类界定蓝色经济活动,为金融支持提供清晰指引。通过智能识别系统初筛、专家复审,建立全国首个蓝色投融资项目库,首批入库71个项目,涵盖海工装备、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领域。目前33个项目已获授信159亿元,其中海洋生态修复贷款65.2亿元、海上清洁能源贷款37.6亿元。推出全国首笔海洋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全省首笔海洋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等创新产品,全市蓝色贷款余额达284.7亿元,占绿色贷款总量的21.4%,180笔贷款获政策性激励支持。
 
  ■完成全省首笔双壳贝类碳汇交易
 
  乳山市聚焦牡蛎产业优势,探索“生态保护—价值转化—金融赋能”新模式,取得突破性进展。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开发“双壳贝类养殖碳汇项目方法学”,成为全省首个牡蛎碳汇核算标准,初步核算2021—2024年平均年减排量达130.77万吨CO₂当量。与太平洋财险、荣成众创核电、威海银行、海力风电设备(威海)公司、乳山农商银行5家企业完成全省首笔共计1500吨的牡蛎碳汇交易,用于企业自身碳中和。交易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收益,拓宽了养殖户增收渠道,为海洋碳汇市场化交易提供“威海样本”。推动牡蛎碳汇与金融、旅游融合,探索碳汇保险、质押融资等产品,将碳汇概念融入生态旅游项目,助力产业绿色转型。
 
  ■全省首创绿色支行“认定+考核”闭环体系
 
  为引导金融机构专业化服务绿色产业,威海在全省率先出台《银行业绿色支行认定管理办法》及考核办法,构建“认定+考核”闭环管理体系。截至目前,已评定两批共21家绿色支行,其中首批12家经考核10家获评“优秀”。绿色支行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累计授信565.96亿元,发放贷款350.42亿元,其中绿色贷款292.94亿元,占比高达83%;创新推出“渔船抵押e贷”“碳效贷”“绿色工厂贷”等55款特色产品,精准支持50余个绿色项目,成为服务“双碳”目标的“生力军”。
  下一步,威海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持续聚焦“海洋特色、数智赋能、生态转化”,完善绿色金融组织体系、产品体系、标准体系,加快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创建步伐,全力打造绿色金融发展“威海样板”。
 
  相关链接
 
  ★临港区碳信用(金融)服务平台通过哪些机制让企业的碳表现成为金融机构授信的重要依据,实现点“碳”成金,让碳资产实现从“无形”到“有形”的转变?
 
  碳信用(金融)服务平台通过四大功能板块,构建了完整的碳资产价值转化体系,让企业的碳表现真正转化为金融价值。
 
  ■碳服务板块实现“一键生成”
 
  平台提供从报告编制到认证咨询的“一站式”服务,企业只需输入基础数据,系统就能自动生成符合国际标准的碳报告。平台的核算方法已获欧洲南德集团认证,能帮助企业节省一半以上的时间和费用。在测试阶段,区内一家企业通过平台加急完成碳报告,成功中标3.4亿元项目。国内最大的认证机构中检集团也已入驻平台,进一步提升了服务的权威性。
 
  ■碳金融板块实现“点碳成金”
 
  平台创新性地从碳管理、碳指标等五个维度为企业建立碳账户,将复杂的碳表现转化为直观的碳画像。这些评价结果直接推送至“绿e融”平台,成为金融机构授信的重要依据。威海银行据此创新推出“产品碳足迹挂钩贷款”,已为前述中标企业发放2200万元新增贷款支持
 
  ■碳交易板块实现“价值变现”
 
  平台的碳交易和碳普惠板块,构建了完整的碳生态体系,让碳资产实现从“无形”到“有形”的转变。用户登录平台,可以发布或搜索碳资产的开发、购买、出售等各类需求,平台则为用户提供从碳核算到交易的全链条服务。
 
  ■碳普惠板块实现“全民参与”
 
  通过微信小程序,市民的低碳出行、绿色消费等行为可转化为碳积分,在积分商城兑换话费、流量包、门票等实惠奖励,让低碳生活既有意义又得实惠。这种“服务+金融+交易+普惠”的闭环模式,让碳资产实现从无形到有形的价值转化,真正做到了点“碳”成金。
 
  ★此前威海已发布全国首个《蓝色产业可持续投融资支持目录》,蓝色投融资项目库是否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目前入库项目有哪些重点领域,以及在推动金融资源与蓝色产业对接方面已取得了哪些实际成效?
 
  为支持海洋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2024年1月,威海市制定并发布了全国第一个蓝色金融地方标准——《威海市蓝色产业可持续投融资支持目录》,首次以全面、系统、科学的定性定量指标体系,对蓝色经济相关活动进行界定。今年以来,为进一步提升金融支持力度,威海市相关部门将《蓝色投融资目录》的标准框架与智慧科技融合运用,集中力量打造了蓝色投融资项目库。
  项目库建设过程中,人民银行威海市分行将《目录》的7项一级分类、24项二级分类和85项三级分类,作为识蓝辨蓝的基础要素,融入“绿e融”平台,开发出全国首个蓝色项目智能识别系统。借由该系统对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提供的省市重点项目、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项目进行识别,在初筛的基础上,组织产业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的专家对项目进行复审,最终确定首批入库项目71个,其中,蓝色项目52个,浅蓝项目19个。
 
  目前在库的71个项目包括
 
  以豪迈集团重大海洋装备工程、华滋海洋船艇生产基地等为代表的15个大型海工装备制造项目;以国投450兆瓦海上风电、经区300兆瓦分布式光电项目为代表的4个海上清洁能源项目;以海参育种、牡蛎养殖、海洋牧场为代表的12个海洋绿色渔业项目;此外还包括海洋生态修复利用、污染治理、节能降碳改造等40个项目,基本涵盖了威海市重大海洋项目及特色产业。
  在此基础上,威海市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创新推出“项目入库即匹配、匹配结果可追踪、授信进度可视化”闭环对接机制。在市政府和各金融部门的支持下,71个项目中,已完成授信项目33个,合计发放贷款159亿元;其中,海洋生态保护利用贷款65.2亿元,海上清洁能源贷款37.6亿元,海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贷款18.1亿元,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贷款17.6亿元;已进入业务办理流程的项目6个,预计年内新增授信10.4亿元;此外,还有10个项目与银行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威海市在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过程中,按照“绿色+海洋+可持续”的发展思路,引导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以蓝色投融资项目库为代表的蓝色金融发展优势日益明显。截至6月末,全市蓝色贷款余额284.7亿元,在绿色贷款总量中的占比达到21.4%。在蓝色金融领域,威海市也孕育出全国首笔海洋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和渔业贝类碳汇指数保险质押贷款、山东省首笔海洋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等多款创新产品。蓝色贷款中,180笔贷款获得市政府风险分担机制、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支持工具和费用减免等各类政策性激励。下一步,人民银行威海市分行将以蓝色投融资目录和项目库为抓手,配合政府相关部门,综合运用贷款、政府专项债、私募投资基金、股权投资等多渠道金融资源,以及财政贴息等政策激励方式,持续推动经济向绿向蓝发展。
 
  ★牡蛎碳汇作为一种创新的“蓝碳”形式,对威海实现“双碳”目标,推动海洋经济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乳山市在推进牡蛎碳汇交易落地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它对威海发展“蓝碳经济”,有什么独特的意义?
 
  乳山市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造就了乳山牡蛎独一无二的优良品质,近年来,乳山市政府引导牡蛎产业从产业规划、环境治理、品牌提升、金融助力、科技赋能、文化旅游等多方面做文章,立足区域资源特色,举全市之力,集优质要素,大力推动牡蛎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在威海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乳山市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选定作为“可持续发展金融助力农村小微企业振兴”项目国内首个示范区,项目聚焦乳山市牡蛎产业,探索创新“数字+绿色+金融”的服务模式,助力乳山市牡蛎产业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2024年,利用项目资源优势,乳山召开了牡蛎碳汇方法学研讨会,邀请业内权威专家、学者现场来乳考察牡蛎产业碳汇生态价值研究,分析牡蛎碳汇科技创新与价值实现最新进展与未来趋势,探索牡蛎产业碳汇开发的有效路径。最终,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团队合作,完成了“双壳贝类养殖碳汇项目方法学”的开发,并对乳山国企所有的确权养殖海域年产生碳汇量进行计量测算。2025年8月12日,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威海中心支公司、海力风电设备科技(威海)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参与了首批牡蛎碳汇交易,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对牡蛎碳汇交易颁发了交易证书,标志着牡蛎碳汇交易机制初步构建,牡蛎碳汇实现了由理论研究向生态效益实践的转化。
 
  在发展“蓝碳经济”的意义方面,主要有三点:
 
  ■生态环保意义重大
 
  牡蛎等贝类的生长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固碳过程,而其软体组织也会储存有机碳。碳汇交易机制的形成促使乳山市更加重视牡蛎养殖的生态价值,引导养殖户采取更环保的养殖方式,进一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推动乳山牡蛎产业向绿色、生态方向转型。
 
  ■金融创新意义重大
 
  在金融领域,牡蛎碳汇可有助于创新开发牡蛎碳汇金融产品,强化金融赋能。
 
  ■社会影响意义重大
 
  乳山牡蛎碳汇交易将极大地提升品牌知名度,进一步巩固其作为国内优质牡蛎品牌的地位,有助于乳山牡蛎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吸引更多消费者和投资人,推动相关产业链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共同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下一步,乳山市将重点围绕方法学省级备案、牡蛎碳汇在生态修复中的代偿作用、碳汇金融产品创新以及其他应用场景的拓展等方面开展工作,探索构建牡蛎碳汇全链条服务体系,助力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
 
  ★威海市自开展绿色支行认定工作以来,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
 
  绿色支行建设是威海市绿色金融改革的重要抓手。自2024年率先在全省出台绿色支行认定管理办法以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威海监管分局坚持“制度引领、创新驱动、精准服务”的工作思路,取得了显著成效。
 
  ■绿色金融规模实现快速增长,服务质效显著提升
 
  目前,全市绿色支行数量已达21家,包括首批12家和今年新增的9家。截至今年6月末,绿色支行累计授信565.96亿元,发放贷款350.42亿元,其中绿色贷款292.94亿元,占比高达83%。这些资金重点支持了海上风电、节能环保、生态农业等领域的50多个优质绿色项目,为威海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产品创新更加精准,形成特色化服务体系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威海监管分局鼓励银行机构立足威海产业特点,量身定制绿色金融产品。比如,针对海洋经济,农业银行推出“渔船抵押e贷”;支持制造业绿色升级,威海银行创新“绿色工厂贷”;围绕碳减排,青岛银行落地“青银碳效贷”。目前,全市已推出55个绿色金融产品,基本覆盖了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有效满足了不同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
 
  ■管理机制持续完善,形成良性发展生态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威海监管分局建立了“认定+考核”的闭环管理体系,今年对首批12家绿色支行的考核中,10家获得“优秀”评级。对考核不达标的机构实行退出机制,确保绿色支行队伍始终保持活力。下一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威海监管分局将重点在海洋碳汇、光伏发电等领域加大支持力度,同时培育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项目,推动威海绿色金融发展再上新台阶。(Hi威海客户端记者 于雨晴/文 毕钰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