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威海制造”加速挺进“深蓝”丨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

2025-08-28 编辑: 史秀英

        威海新闻网讯 记者从市新闻办举行的“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威海系列第四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全市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拥有规上企业60家,产品涵盖15大类40多个品种。

        海洋是我市发展的优势所在,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一直是我市制造业的优势领域。近年来,我市将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列为全市十条优势产业链之一,加快推动特种船舶、远洋渔船、海工装备、高档游艇等产品向中高端迈进,推动产品升级,构建结构合理、协同高效的产业新生态。

        按照我省打造船舶与海工装备领域青烟威“三核引领核心区”的战略部署,我市研究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在推进青烟威合作的基础上,高标准打造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园,以园区盘活载体,以区域协作实现资源共享,推动企业向高端化创新突破。目前,园区已入驻企业32家,2024年完成产值69.4亿元,预计今年突破100亿元。

        传统制造产业迈向“深蓝”的关键,在于一个“新”字。把握全球发展趋势,眼下越来越多企业在生产技术、产品模式、产业链条上下功夫,以创新求突破,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2024年,未来机器人获得一份“沉甸甸”的荣誉——在第五届“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中,企业研发的深海1500米铺缆作业机器人获得金奖。

        坚持向“新”发力,我市积极引导企业在技术上创新突破,推动特种船舶、远洋渔船、海工装备、高档游艇等产品驶入中高端发展快车道。近年来,黄海造船、西港游艇分别生产出省内首艘南极磷虾捕捞加工一体船和国产尺度最大的玻璃钢豪华游艇;招商工业威海船厂进军高端客滚船细分市场,目前订单份额全球领先,并被认定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创新突破成果接连不断。

        与此同时,我市抢抓国家“两新”政策机遇,出台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实施方案,通过实施“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进行改造升级。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全市已有14个产品入选全省首台(套)技术装备,累计培育省级及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9家、专精特新企业32家,市级及以上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示范项目8个,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如果说“新”是我市把握产业大势的着力点,那么向“绿”要动力,则是我市对产业发展未来的掌握。积极响应“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我市研究出台《威海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方案》《威海市绿色工厂评价办法》等文件,指导企业树立绿色造船理念,加快建立高效、清洁、低碳的船舶海工绿色制造体系。

        在威海芜船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偌大的车间里工人寥寥,但生产却高效有序,犹如置身科幻电影里的“未来工厂”。“我们将绿色理念贯穿于生产的每个环节,引入激光切割、激光复合焊等先进工艺和焊接机器人等数智设备,实现了核心设备数字化、主要工艺绿色化。”威海芜船有关负责人介绍。

        对标国际,我市搭建威海市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技术研发服务平台,组织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对船舶气体减阻、废热回收再利用等绿色低碳技术实施攻关。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培育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6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家,招商工业威海船厂交付全球首艘油电混合动力、中国首艘油气混合动力高端客滚船;威海中远海运重工科技自主开发的氨燃料供应系统获得全球首张中国船级社船用产品试验证书。

        打破单一的传统船舶制造格局,我市还积极引导企业进军海上风电、海洋监测、海洋科考等领域,持续拓展产业链广度和深度,以多元化发展为产业“挺进深蓝”提供澎湃动力。近年来,乳山引进明阳智能、远景能源等龙头企业,跻身全省三大风电装备制造基地;招商工业威海船厂成功进军小型海工装备市场;双丰物探设备研发的新型海洋勘探水听器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智真海洋科技研发的水下机器人在近海科考、海洋生态监测中崭露头角……细数全市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条,新领域、新赛道亮点频出,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明显。(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匙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