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上半年营收143.6亿元!威海船舶与海工装备骨干企业生产工期排到3年后丨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

2025-08-28 编辑: 史秀英

        威海新闻网讯 8月27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威海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主题是威海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启玉,招商局工业集团威海船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苏锦川,山东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陶泽文,威海西港集团董事长、威海西港游艇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苗杰海,介绍威海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发展有关情况,围绕威海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创新发展和品牌打造等主题分享交流。

新闻发布会在新闻大厦11楼融媒体演播厅举行

        船舶与海工装备是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市委、市政府重点打造的十条优势产业链之一。经过多年培育,我市船舶与海工装备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目前,产业链有规上企业60家,拥有招商工业威海船厂、黄海造船、威海芜船等龙头企业,以及天润工业、克莱特风机、中船线缆等配套企业,产品涵盖15大类40多个品种,在高端客滚船、远洋渔船、豪华游艇等领域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截至目前,骨干企业手持订单39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5%,生产工期普遍排到2028年以后。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43.6亿元、利润9.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4%、24.4%。

        在布局上整合资源

        推动集群化发展

        按照山东省打造船舶与海工装备领域青烟威“三核引领核心区”的战略部署,我市研究制定三年行动计划,聚力打造皂埠湾、俚岛湾、石岛湾三大聚集区,培育了经区船舶及海工装备制造、荣成市船舶修造及海工装备、乳山市风电装备等3个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推动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组织22家企业(单位)加入青烟威产业联盟,通过区域协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我市重点打造的经区船舶及海工装备产业园,通过盘活闲置资源,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已入驻企业32家,2024年完成产值69.39亿元,预计今年将突破100亿元。

        在技术上创新突破

        推动高端化发展

        把握全球造船业发展趋势,聚焦我市特色优势领域,加快推动特种船舶、远洋渔船、海工装备、高档游艇等产品向中高端迈进。支持招商工业威海船厂进军高端客滚船细分市场,目前订单份额全球领先,并被认定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黄海造船是我国唯一具有自主设计批量建造高端远洋渔船能力的企业,该企业在巩固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建成省内首艘南极磷虾捕捞加工一体船。山东未来机器人凭借核心技术突破,成为国内民企中唯一能够研发生产深海作业级机器人的企业,其研发的深海1500米铺缆作业机器人,获评第五届“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金奖。我市是北方最大的复合材料船艇生产基地之一,西港游艇设计生产的115英尺豪华游艇是国产尺度最大的玻璃钢豪华游艇,金运游艇在大型休闲渔船的设计建造方面也实现了新的突破。此外,威海中远海运重工科技的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等14个产品入选山东省首台(套)技术装备,获得省级补助资金1500万元。总的看,我市船舶产业通过持续不断创新,在产业转型和规模扩张上迈出了坚实步伐,累计培育省级及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9家、专精特新企业达32家。

        在模式上推陈出新

        推动智能化发展

        抢抓国家“两新”政策机遇,我市出台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进行改造升级,推动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通过实施“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市级重点“智改数转”项目20个,累计培育市级及以上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示范项目8个。以威海芜船和招商工业威海船厂为例,威海芜船的智能切割下料车间和智能部件装焊车间实现了人机高度协同,整体节约人工约40%,该企业还有两个制造场景入选山东省“智能制造优秀场景”;招商工业威海船厂高点定位,致力于打造国内首个全流程海船智能工厂,其数字化绿色智能工厂项目已开工建设。

        在市场上对标国际

        推动绿色化发展

        积极响应“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导向,紧盯国际造船产业发展趋势,研究出台《威海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方案》《威海市绿色工厂评价办法》等文件,指导企业树立绿色造船理念,加快建立高效、清洁、低碳的船舶海工绿色制造体系。搭建威海市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技术研发服务平台,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新能源示范船型,组织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对船舶气体减阻、废热回收再利用等绿色低碳技术实施攻关。目前,招商工业威海船厂交付全球首艘油电混合动力、中国首艘油气混合高端客滚船;威海中远海运重工科技自主开发的氨燃料供应系统,获得全球首张中国船级社船用产品试验证书。截至目前,累计培育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6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家。

        在产业上拓展延伸

        推动多元化发展

        为打破单一的传统船舶制造格局,引导企业进军新领域,拓展新赛道,构建多元发展格局。在海上风电装备领域,乳山成功引进明阳智能、远景能源等龙头企业,产品涵盖整机、塔桩、海缆等大部件及变压器、冷却器等关键零部件,形成完整产业链条,跻身全省三大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在海工装备领域,招商工业威海船厂已经交付5座小型海工平台,成功进军小型海工装备市场。在海洋监测装备领域,威海双丰物探设备研发的新型海洋勘探水听器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智真海洋科技研发的水下机器人在近海科考、海洋生态监测中崭露头角,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的看,我市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基础优势明显,运行态势良好,发展潜力较大。下一步,将深刻把握船舶产业变革趋势和新一轮发展机遇,充分发挥专班的统筹协调作用,完善政策体系,汇聚各方资源,优化产业生态,放大竞争优势,推动全市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相关链接:

        招商工业威海船厂船舶品牌在打造差异化优势、提升客户忠诚度上,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又是如何突破这一挑战的?

        招商局工业集团威海船舶有限公司是招商局工业集团全资子公司,公司锚定“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端客滚船制造基地,建设中国领先的环渤海海洋装备维保中心”的战略定位,目前高端客滚船手持订单量和交付量稳居全球第一,与瑞典、意大利、法国、加拿大等全球知名航运公司形成了稳定合作关系。

        公司面临着船东对高品质的追求,与普通商船建造的一般性要求的差别。技术上,高端客滚船建造对重量、线型、安全、质量等要求极为严格;同时,因为面向高端客户,船东的个性化需求也非常之多。秉持着“客户满意”为宗旨,充分理解和配合船东的大量修改要求,通过学习和进步,给予船东高度的反馈和评价。建造上,该高端船型薄板用量大、变形控制难度高,这一特点对船舶线型控制起决定性作用,也是公司能否成功转型的关键。面对这一瓶颈,招商工业威海船厂发扬“实干、苦干、巧干”的企业作风,建立专项攻关团队,邀请外部专家驻厂指导,探索适配自身的工艺管理路线。在将板厚低于6mm的薄板变形量控制在3mm以内的工艺研究中,通过与钢板供应商联动,提高钢板轧制工艺技术,厂内引入先进设备,在焊接工艺优化上历经无数次试验,确定最佳焊接参数,最终形成了独有的工艺流程,将薄板变形成功控制在3mm以内,达到业内领先水平。招商工业威海船厂“Stena”系列和“Finnlines”系列高端客滚船获得“Shippax年度最佳客滚船”的国际荣誉,为后续公司与客户建立稳定合作关系、获得更多订单及品牌享誉全球奠定了坚实基础。

        山东未来机器人作为国内民企中深海作业级机器人唯一承制商,在推动创新成果转化方面有哪些独特的做法?

        作为国内民企中唯一能承制深海作业级机器人的企业,公司构建了“深海场景牵引+全链条闭环验证”的创新转化体系。

        在研发端,公司引进了蛟龙号副主办、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冷建兴博士作为技术带头人,依托拥有的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山东省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工业设计中心、山东省“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威海市重点实验室、威海市工程研究中心、威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市级创新平台,开展深海作业机器人核心技术攻关。

        在试验转化环节,公司打造深海机器人模拟试验中心,建成深水下压力测试中心,可复现深海高压真实工况。每款深海机器人都要经过“三极测试”:先在测试中心完成极限承压测试,再到近海完成实操演练,最后通过测试船进行远海验收。

        在产业化落地层面,公司建立了“需求定制—快速迭代”机制。针对海上风电运维、深海油气开发、海洋资源探采等不同场景,组建专项技术团队全程跟进。公司为中海油、中船重工、中铁大桥局、上海建工以及中国长江电力等龙头企业定向研制的多款深海作业机器人,均属国内首台,国产化率达100%,填补了多项国内深海智能装备领域空白。

        近日,西港游艇交付了一条38米休闲渔船,直销海南三亚市场,企业是如何打造自身品牌的?

        复合材料船舶制造行业竞争非常激烈,为什么有的企业能脱颖而出,成为行业里的金字招牌?拿西港游艇来说,公司长期以来注重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凭借高质量的产品和先进的核心技术赢得市场认可,走出了自己的品牌之路。

        公司1986年刚开始建造玻璃钢渔船时,面临着不少挑战。那时候,相关技术在国内还不算特别成熟,为了掌握这门技术,公司的团队没少下功夫——同中国水产科学院、上海玻璃钢研究所合作,先后完成国家“星火”“七五”“九五”科技攻关计划,《中国玻璃钢渔船规范》就是西港团队主持完成的,西港公司也由此成为中国玻璃钢渔船建造基地。

        另一方面,针对当前市场需求迭代快的难题,适时推进创新转型。以前船体生产依赖手工糊制,不仅费力,效率还低;后来融合抽真空技术后,船体纤维复合材料含量一下子提升至70%,船体的重量、强度和寿命都得到大幅提高。同时,公司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山东交通学院等高校院所开展合作,每年都能共同推出多款新船型。西港研发的36.6米远洋金枪鱼延绳钓渔船填补国内空白,115英尺豪华游艇目前仍然是国产尺度最大的休闲游艇。特别是刚下水的38米复合材料休闲渔船,耗时两年研发,历经10余次船体线型优化与流体力学模拟,最终凭借游艇与渔船的双重功能、超长尺度、超高性能和绿色环保等特点,成为国产最大玻璃钢休闲船艇和市场上的标杆产品。

        西港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也逐渐在行业里站稳了脚跟,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品牌。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与突破,也让人深刻认识到企业打造品牌的关键所在:既要具备敢于创新的精神,也要拥有不怕困难的毅力,唯有如此,才能在市场的海洋里,扬起属于自己的品牌风帆。

        山东未来机器人研发的深海作业级机器人国内市场占有率60%,在品牌打造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

        在品牌打造上,公司以“自主创新、场景深耕、责任担当”为核心策略,塑造了独特且极具影响力的品牌形象。

        在自主创新层面,深海作业机器人领域技术门槛高,核心关键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公司凭借“敢为人先”的精神,组建涵盖软件、硬件、液压、电气等专业领域的研发团队,针对每个元件逐一研发。经过上千次试验,成功研制出百分百“中国造”的深海作业机器人,实现全套设备上万种零部件全部国产,打破国外技术封锁,使“未来机器人”成为自主创新的代名词,在行业内树立起技术领先的品牌形象。

        在场景深耕方面,深度挖掘海上风电、海洋油气、深海采矿、海洋科考等不同领域的独特需求,定制化开发产品。例如公司自主研发的1500米深海铺缆机器人,首创适任国内海洋底质线缆冲埋敷设技术,可在1500米深的海洋中完成人工难以企及的海底光缆、电缆铺设作业,解决了行业痛点,获得了第五届“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的金奖。凭借对各场景的精准把握与优质产品服务,公司的深海机器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在客户群体中形成“深海作业难题,找未来机器人解决”的良好口碑。

        此外,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彰显品牌温度。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充分考量对海洋环境的保护,研发低能耗、低污染的作业技术与设备,助力海洋可持续发展。

        当前船舶技术创新多聚焦绿色低碳与智能化,在实际应用中,哪些技术是制约招商工业威海船厂发展的瓶颈,又是如何突破这些瓶颈的?

        在绿色低碳方面,国际海事组织(IMO)对船舶排放要求愈发严格,而绿色能源替代后能否满足客户对低成本、高效能的需求,一直是制约绿色船舶研发的痛点。

        招商工业威海船厂技术创新能力突出,拥有省、市级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4个,建立专门科创团队,拥有有效知识产权130件,其中发明专利24件、实用新型专利106件。同时,企业的创新氛围和机制支持企业的创新和拓展。

        联合多所如哈工大和哈工程等中国顶尖的学院联合攻关,同时联络相关供应商,共同克服相关技术挑战,攻克了LNG双燃料系统+电池系统等12项“卡脖子”技术,并研发出4代高端客滚船船型,并实现了全球首艘油电混合动力、中国首艘油气混合高端客滚船交付。其中,“E-flexer系列高端客滚船研制及应用”科研课题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目前,公司已实现LNG燃料、甲醇燃料、电池等新能源船舶的建造应用,并启动氨燃料替代实施推进,预计明年交付首艘氨燃料动力船舶。这标志着公司在绿色能源船舶建造领域全面进入领先位置,充分诠释了“以先进制造推动行业发展”的企业使命。(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岳潇/文 毕钰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