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国际

新思想引领海洋强省新实践丨走在前 挑大梁 · 海上新山东

2025-08-28 编辑: 孙晓丽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强调,要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牢记嘱托,山东奋力推动海洋强省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本台今天起开设“走在前、挑大梁 · 海上新山东”专栏,生动展现山东在海洋科技、海洋产业、海洋粮仓等方面优势突出、创新引领、走在前列的亮点成就。首篇请看《新思想引领海洋强省新实践》。

        波涛成颂,碧海倾城。牢记总书记嘱托,山东把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作为海洋强省建设的关键抓手,召开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出台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的意见,奋力绘就“海上山东”新蓝图。在中柏京鲁船业现代化厂区,新一代MR油化船建造现场热火朝天。这款具备20个独立液货舱的高端船舶,标志着我国特种船舶制造实现新突破。

        “MR的油化船我们手持订单近30艘,是目前世界最顶级的油化船,可以同时装20种不同的货品,目前在国内只有三个船厂建造过这种船,我们是其中之一。”中柏京鲁船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书远告诉记者。

        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山东将现代海洋产业列入全省“十强”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总体呈现一产领先、二产带动、三产提质的发展态势。2024年,山东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20亿吨、连续3年居全国首位,集装箱海铁联运量420万标箱、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一。海上风电新增并网规模连续两年居全国首位。“蓝鲸号”“国信号”“海葵一号”等大国重器打响“山东海工”品牌。

        “通过重大的海洋工程,多产业之间的协同创新,来拉动海洋科技的应用集成创新。”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刘曙光介绍。

        高水平创新为经略海洋增添新底气,山东集聚50个“国字号”海洋科研平台,推进前沿颠覆性技术等五大创新行动,实施 “透明海洋”等大科学计划,深海智能浮标、水下无人航行器等一批高端装备技术实现突破。2024年,山东海洋领域有5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的50%。

        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孟庆胜介绍:“支持崂山实验室实施重大科技任务,推动‘深海三大国家平台’等14家高端的研发机构建设,引导143家涉海的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每年围绕海洋信息、智能航运等领域开展30项左右的海洋关键技术攻关,打造原创性、引领性海洋技术策源地。”

        从一缕海风到一捧海水,海洋电力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拔节生长,从海洋数据“上云”到深海基因资源利用,海洋新质生产力不断萌发。全球高分辨率海洋大模型“琅琊”、千亿级人工智能大模型“瀚海星云”在山东发布,建成全国首个专业化海洋大数据交易服务平台。截至今年6月,平台已汇聚治理全球海洋数据资源120亿余条,上线海洋数据产品67个,交易额突破3500万元。

        “抢抓国家数据要素发展战略机遇,打造全国海洋数据产业高地,目前也是赋能了海洋渔业,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能源开发等多个应用场景,推动了全国海洋数据的流通、交易以及开发利用。”国实科技集团信息公司平台运营总监孙小越告诉记者。

        加速蓝色崛起,山东把海洋生态文明摆在突出位置。全省动态完成2万余个入海排污口整治,40条国控河流入海断面总氮浓度均值同比明显改善。建立以近岸海域为重点、覆盖省管海域的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孙珊表示:“2024年,山东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93.6%,排在全国前列。海洋生物种类丰富,多样性较好,群落结构总体稳定。”

        碧海无垠,“蓝色引擎”动能澎湃。2024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18011.8亿元,首次突破1.8万亿元关口。坚持陆海统筹,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海洋经济向远向深发展,一个“海上新山东”正以磅礴之姿勇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