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项目入选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53家企业列入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198名科技人才奔赴企业担任“科技专员”……今年以来,威海以创新为笔,书写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篇章。
走进天润智能控制系统集成有限公司的数字化车间,可以看到,CDC电磁阀智能装配线已试运行。这是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汽车智能悬架系统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取得的新进展,标志着由国外长期垄断的CDC电磁阀关键技术被打破,填补了行业空白。
“项目由天润工业联合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共同攻关。待电磁阀智能装配线正式投产后,将助力我国商用车迈进新发展阶段。”天润智能控制系统集成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这一突破是我市不断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聚焦重点产业创新发展需求,我市持续优化创新链布局,组织高校智库专家、龙头骨干企业、科技型企业等形成专班,梳理摸排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指南建议,推动创新资源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6个项目获批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获省级资金5614万元,较上年增长51%。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近年来,在强化关键技术攻关的基础上,我市持续“加码”科技型企业培育,努力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创造新优势。
近日,走进威海德尔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首台套国产九轴五联动机床正式下线,标志着这款曾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的高端设备,正式实现国产化自主设计生产。“从设计研发到最后生产,我们历时数月集中突破了30余项关键技术。”企业负责人表示。
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德尔自动化每年将10%的营收投入研发。政府部门加大支持保障力度,及时推送“科创贷”等政策,助力其站稳行业前沿。目前,仅车间内正在赶制的这批设备,订单额已超3000万元,预计今年企业产值将达1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
放眼全市,像德尔自动化这样的科技型企业不断涌现,活跃在电子信息、医疗器械、新材料、智能装备等诸多赛道。今年以来,我市持续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为11家孵化载体和190家企业争取省中小微企业升级高新技术企业财政补助资金2210万元,推动53家企业列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累计为287家科技企业发放科技成果转化贷款12.18亿元,同比增长24.5%。
为将创新“动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势能”,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去年,我市面向全国高校院所选聘了106名“科技副总”、协同创新工程师,精准对接企业开展产学研项目合作。
在此基础上,今年以来,我市充分运用驻威高校创新资源,出台《威海市科技专员聘任管理办法》,从12所驻威高校院所选派了198名科技人才,深入企业担任“科技专员”,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构建一流的科技创新生态。
科技副总、科技专员的机制成效如何?位于环翠区羊亭镇的名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有体会——在山东大学海洋学院教授、企业“科技副总”谷珉的协助下,该企业成功获批全国第四家餐桌剩余食物饲料化试点单位。
作为水产饲料专家,自担任名流环境的“科技副总”后,谷珉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重点针对餐厨垃圾干粉成分波动大、稳定性差的行业难题,牵头成立企业实验室,开展大量样品检测,建成动态营养数据库,助力企业成功获批该试点单位,也带动企业与多家农业农村部备案的下游企业深度对接,设备订单同比增长约200%。
从关键技术突破、科技企业培优,到人才机制创新、产学研融合深化……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不断深化,威海正以扎实的创新生态、活跃的市场主体和清晰的产业布局,不断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注入向“新”力。(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李文思/文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