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威海双岛湾瑜泰国家级海洋牧场,300多公顷的辽阔海域里,多营养层次生态立体综合养殖模式正悄然运作:90万空方人工鱼礁“圈养”着海参、鱼虾、贝类等养殖优品,按照一定比例搭配,互相提供营养,在保持水质优良的同时,将亩产综合经济效益提高了20%以上。这样的新型养殖模式,已在全市14万亩海域推广。
从“靠海吃海”到“藏粮于海”,依托独特的海洋禀赋,我市在漫长的海岸线上孕育了33个省级海洋牧场,其中17个入选国家级海洋牧场。2024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341.6万吨,连续30多年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一座座充实的“海上粮仓”,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汩汩蓝色动能。
海洋种业被誉为现代渔业的“芯片”,是推动现代海洋牧场建设的关键一招。眼下,在荣成北部海域,全国首座封闭式舱养系统综合试验平台“渔机1号”稳稳停泊。一年多来,“渔机1号”同步开展虹鳟鱼、大黄鱼、石斑鱼等鱼种的深远海养殖试验。“未来,实验结果将会应用到重力式深水网箱、桁架式网箱、大型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中。”市海洋发展局渔业与渔政管理科负责人刘心田介绍。
我市锚定浅海、远眺深海,加快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现代海洋种业体系,统筹推进平台建设、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为“海上粮仓”装上强劲“芯”。如今,全市拥有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30处,其中国家级6处;优质水产苗种年产量突破650亿单位,产值超过30亿元,全省80%的海带、许氏平鱿、鲍鱼等优质苗种,全国近90%的鲆蝶鱼卵、70%的大菱鲆种苗、70%的膨腹海马苗种均育自威海。
深耕“蓝色沃土”,我市海洋牧场以融合发展,拓宽产业纵深。今年暑期,威海旅游热度持续走高,各海洋牧场也迎来大批观光客流。依托海洋牧场体验馆和海上平台,游客们可尽情体验海上观光、采摘、垂钓、逗鱼等亲水项目,享受休闲渔业带来的无穷乐趣。
“据统计,2024年,全市海洋牧场接纳游客超过100万人次,带动企业新增营业收入超过5000万元,生态体验型休闲渔业名号在全国叫响。”刘心田表示。去年9月,威海海洋牧场荣获中央气象台和中国天气网联合署名的“节气名景”称号,入选秋分节气全国生态文旅品牌名录,威海优质的海洋资源以及生态文旅品牌,通过国家级电视媒体平台展示给亿万观众。
“蓝色粮仓”的内在价值远不止于此。依托961家水产品加工和海洋生物企业,我市做强“链上”文章,聚力打造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产业集群,推动海洋牧场产品由简单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助力海洋牧场建设“加速跑”。
海洋浩瀚,拥有无限潜能。从传统养殖到耕海牧渔,从单一属性到多元业态,我市海洋牧场建设稳步前行。
■记者手记
“蓝色沃土”上书写“融合密码”
如今,站在荣成爱连湾国家级海洋牧场的海上平台,一条“立体养殖、精深加工、休闲渔业”的产业链清晰成型。这正是我市海洋牧场“三产”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建设“蓝色粮仓”的进程中,我市坚持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进,通过全政策链扶持、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做好融合发展大文章。向源头延伸,构建现代海洋种业体系布局,擦亮“中国海洋种业之都”金字招牌;向加工拓展,推动海洋牧场产品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升级,增加产业附加值;向文旅发力,发展海洋观光、海上采摘、休闲垂钓等渔趣活动,打造生态体验型休闲渔业。
从过去“靠天吃饭”“靠海讨海”,到如今深耕“一片海”“一条链”,海洋牧场“三产”融合发展的价值裂变,不仅让“蓝色沃土”结出更多硕果,更赋予海洋经济更持久的生命力。(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