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晚,北京798艺术中心迎来了一场时尚与产业交织的盛宴——作为“山东工装全国行·织续”首站活动,迪尚工装北京站时尚发布会在此举行,动感的音乐和绚丽的灯光中,100件造型各异的“威海造”工装依次亮相,伴着模特的脚步呈现在人们眼前。

迪尚工装北京站时尚发布会现场。
轻工与纺织服装产业链一直是我市的优势产业。截至2024年底,该产业链已培育规上工业企业181家,营业收入突破200亿元。面向未来,在全球消费市场变化和产业升级浪潮下,寻求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新赛道已迫在眉睫。此时,平日里大家司空见惯的“工作服”,就成了转型发展的突破口。
迪尚集团,是我市工装产业发展的领军企业。经过五年探索,已实现市政环卫、港口等10余个细分工装行业的专业化生产制造,近两年集团年销售额一直保持着20%至30%的增长速度,迈向业内“高地”的步子越走越快。
“高地”是如何走上去的?从产品特性里可见一斑。“考虑到工人工作早晚温差较大的情况,我们在夏装中设计了可拆卸的袖筒,在冬款工装中添加了自发热保暖材料。”迪尚工装产品设计部设计总监王帅说,“工作服”不仅是工作的象征,更是满足特定场景需求的高科技、高性能职业装备。
记者了解到,通过AI趋势分析平台和人工智能设计软件,工装设计制作过程中,不仅有足够的数据作为参考,还能将画出的草图瞬间转化为虚拟成衣披在虚拟模特身上,随时调整版型、更换面料、修改细节,从而极大缩短设计打样周期,实现设计效果的即时可视化。
从劳动力驱动到数字化驱动,迪尚集团的案例,正是我市产业发展的秘诀所在。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市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认定,支持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以“智改数转网联”推动产业转型重塑。“我们依托迪尚集团打造创意服饰省级‘产业大脑’,带动培育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6家,‘晨星工厂’19家。目前,我市行业内智能化改造覆盖率已超过70%,生产效率提升30%。”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刘海燕介绍。
发布会当天,开元工装创新研究院在北京成立,将聚焦工装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标准制定、成果转化与品牌培育等方面,集聚业内智力资源,推动工装产业更快发展。“研究院将构建起‘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赋能’全链条创新生态,助力工装产业突破发展瓶颈、迈向高质量发展。”迪尚集团总经理朱洪韬表示。
迈向产业“高地”,还要发挥“火车头”的带动力。今年4月,山东省工装产业发展联盟正式成立,迪尚职业工装集团有限公司当选理事长单位,聚集全省100余家会员单位,覆盖工装设计、研发、面料、制造、检测等全产业链环节,为产业链上下游搭建信息共享、技术合作、标准制定、品牌推广及市场拓展的协同发展平台。
“我们将抢抓建设升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引导区的契机,聚焦工装等细分领域,深化AI赋能科技支撑手段,引导企业加快重构生产流程,持续提升产品质量,助推传统产业驶入新赛道、焕发新动能。”刘海燕说。
在更大范围内谋划产业发展,我市坚持链条式引领,聚焦纺织服装、皮革制品、地毯、工艺家纺等全领域发力,同时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推动“威海造”服装品牌向高端化突破。目前,全市建成行业创新平台11家,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10家,19家轻纺服装企业列入绿色制造名单,行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匙亮 通讯员 丛一/文 孙大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