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威海:抢收抢烘抢储 多部门合力抢农时

2025-10-14 编辑: 李静

        10月12日上午,雨势暂歇,位于高区初村镇的威海洪涛农林综合服务有限公司立刻恢复了忙碌景象:3台履带式收割机进入玉米田加紧采收。不远处,配备履带的拖拉机“接力”将新收的玉米转运至企业烘干仓,形成“收割—转运—烘干”的抢收闭环。

        高区农业发展局工作人员介绍,为抢抓雨停后的宝贵天气窗口期,高区第一时间协调辖区镇村、农业企业等多方资源,紧急调配5台履带式收割机分片开展作业,并提前对全区20余台玉米收割机进行检修保养,确保农机“零故障”投入抢收。

        高区的抢收场景,正是我市全力抓好“三秋”农业生产的缩影。为统筹推进全市秋粮抢收工作,我市各级各部门主动靠前,建立“日调度、日通报”机制,实时掌握各区市秋收进度,动态协调农机跨区作业,最大限度提升收割效率。同时,组织技术专家制定差异化作业方案,指导各地优先抢收成熟度高的地块,确保秋粮应收尽收。

        ​  抢下“秋收粮”,更要守好“晾晒关”。在全力推进秋收工作的同时,高水分粮食的烘干问题成为“三秋”生产的关键。对此,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全市涉农镇街对辖区粮食烘干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动态公布74处粮食烘干服务点的位置、联系方式及烘干能力,方便农户根据自身需求就近选择服务点。目前,全市150余台套烘干设备高效运转、日烘干能力1.8万吨,已烘干湿粮6.8万吨。

        位于临港区蔄山镇汪格庄村南的粮食烘干服务点,这几天格外忙活。随着烘干服务点汇总表的发布,载有玉米的装卸车陆续驶入这里,将湿玉米送入烘干仓。车间内,2台大型烘干设备24小时不间断运转,帮助农户快速将玉米的水分含量降至安全储存标准。

        “为应对可能出现的烘干压力,这处服务点今年新上了一台120吨烘干塔,日烘干能力达150吨,比去年翻了近一倍。”蔄山镇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处服务点已完成500吨玉米烘干工作,有效缓解周边农户晾晒压力。

        就在烘干服务点“火力全开”的同时,我市部分涉农区市、镇街统筹开放公共空间,服务晾晒之用。“我们全面梳理开放公共空间,将闲置厂房、村委大院、文化广场等场地作为‘临时晾晒点’,供农民使用。”文登区农业农村事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

        在抢收抢烘一线,我市各地同步推出贴心举措,从需求摸排到保险理赔,从技术指导到人工助收,用实际行动为农户排忧解难。

        这两天,经区崮山镇政府的工作人员脚步匆匆:一边深入田间地头,逐户摸排农户秋粮抢收需求,及时协调解决农机调度、粮食转运等问题,一边积极对接农业保险承保机构,开通“绿色通道”,帮助农户快速获得赔偿。

        “结合今年秋收期间的天气情况,我们提前为辖区农户投入1万余元,购置了玉米种植保险。”崮山镇副镇长刘文思介绍,从本周开始,保险公司将陆续派人前往各村开展实地查勘,精准核算赔偿金额,最大限度减少农户损失。

        10月12日上午,荣成市城西街道百尺崖村的种粮大户张海路,望着自家200亩待收的晚播玉米,心里有了底。“没想到技术员主动上门给支招。现在正按照指导,抓紧在田间挖排水沟,等土壤稍微干爽点就能收割了。”张海路说。

        面对持续降雨给“三秋”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荣成市农业农村局迅速启动应急服务机制,组织市、镇两级农技人员下沉一线,组建农技志愿服务队,围绕农户实际采收情况,开展“一对一”包片蹲点服务。

        “以张海路家这类未完全成熟的地块为例,农技志愿服务队队员将下到地头,指导‘适期晚收、分段收获’技术,避免过早收获造成千粒重下降、产量损失,用科学指导为秋粮收获再加一道‘保障锁’。”荣成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对机械难进地的田块,则抓紧指导农户疏通原有沟渠、开挖临时沥水沟排涝降湿,同时组织村民、志愿者开展人工抢收。

        截至目前,全市各级累计派出400余名农技人员深入一线,按照“先熟先收、有涝先收、易损先收”的原则,对成熟适宜地块,组织轮式收割机抢收,累计上阵机具495台;对墒情较高地块,调度履带式收割机抢收,累计上阵机具528台,其中省外跨区作业机具105台。对不具备机械作业条件的,全力组织人工抢收。

        在全力做好秋粮抢收工作的同时,乳山市供销社启动农资储备工作,精准调配复合肥、有机肥及各类农药等关键物资,并借助覆盖市、镇、村三级的城乡配送网络开展“点对点”配送,实现农资从仓库到农户2小时直达。数据显示,自储备工作启动以来,已累计储备并销售各类农资产品2900余吨,稳定播种面积。(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李文思 员雯 王文欣/文 王彦博 朱春晓/图 通讯员 高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