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拯救生命而献出生命。
张军桥,这个名字,因2025年6月15日在坦桑尼亚海滩的奋力一托,而被永远铭记。当我们回望他38年的人生,会发现这绝非一次偶然的冲动,而是其生命品质在极致时刻的必然闪耀。
从他身上,可以解读出四种动人的身份,倾听到生命维度的“四重奏”。

图源:湖北日报
第一重维度:
最美“逆行者”——“我去!”是本能更是担当
“勇战疫情”是张军桥职业生涯中的烙印之一。
2019年底,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突然暴发。次年2月,他辞别家人,作为山东省第十批援鄂医疗队员奔赴黄冈。在武穴市,他不仅是负责高危气管插管的麻醉医生,还主动承担查房、采集咽拭子等工作。战友朱启鹏的记忆里,刻着张军桥最常说的两个字:“我去!”这简短的话语,是他面对危险的本能反应,更是医者责任与党员担当的最直白体现。
他的逆行,并非孤立。
2024年1月,他再次说服家人,肩负起第27批援坦桑尼亚中国医疗队队长的重任,远赴非洲。从湖北到坦桑尼亚,两次逆向而行,跨越山海,指向的都是最需要医者的地方。他的“逆行者”本色,是用行动书写的无畏与忠诚。
第二重维度:
“心跳”发起人——“摆摊救命”的纯粹信念
如果说“逆行”是危急关头的爆发,那么“心跳行动”则是他平日里爱与信念的涓涓细流。
援鄂归来,他带着自费购买的第一台人体模拟器具,在潍坊人民广场“摆起了地摊”,免费教市民心肺复苏。别人摆摊挣钱,他摆摊“救命”。这份看似简单的坚持,背后是“能够让更多的人在第一时间去挽救生命”的纯粹信念。
他的行动感染了无数人。从一个人,到一支“心跳行动”志愿服务队;从一个广场,到全国20多个城市、400多场活动。同事殷金娇含泪回忆,即便模拟人损耗很大,张军桥也坚决反对收取任何费用,“他把公益培训当成自己的事情全力做”。这份纯粹,让全国医疗卫生界掀起了普及心肺复苏的热潮。他将医者的责任,从医院内的救死扶伤,扩展到了社会性的生命教育。
第三重维度:
友谊“筑桥人”——“必须留下东西”的远见
在坦桑尼亚,张军桥深知短暂的医疗援助终会结束,唯有赋能当地,才能留下长久的健康守护。
他秉持“必须带人,必须留下东西”的理念,推动“造血式援助”。他组织麻醉技术专项培训,手把手教当地医生掌握可视化气道管理、超声神经阻滞等先进技术。他自费购买医疗物资,联系国内单位捐赠价值十余万元的可视喉镜,成功填补受援医院十余项技术空白。
穆希比利国家医院麻醉科主任丹尼尔·穆努比评价道:“他是一座桥,连接了两国医生之间的知识、责任和感情。”他免费救治8岁先天性脐疝患儿,并应其母请求,为孩子取名“齐鲁”。这个名字,如同他主导建立的“困难气道”插管临床路径一样,成为中坦友谊的新象征。在中坦建交60周年招待会上,他动情地说:“这也是我们到非洲来的意义,这更是我们作为一名医生的职责所在。”
第四重维度:
生命“守护者”——融入血液的信仰
前三重维度,最终都指向他作为生命“守护者”的核心身份。这份守护,早已融入他的血液,成为无需提醒的自觉。
张军桥的车上,随时备着自动体外除颤仪和急救药品。在援非前,他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他曾在一段视频中袒露心声:“生命是我最看重的……我们得想办法把每一个生命,尽量地把他挽救,这是我们的职责,这是我们的使命。我一辈子就干医生,我就把它干好,我就是能救一个救一个。”
正是这种刻入骨髓的修养与善良,让他在听到呼救时,没有任何犹豫。他用尽最后力气将生还的希望托举给他人,完成了对“生命守护者”这一身份最彻底、最壮烈的诠释。他的学生李一宁说:“曾有这样一位纯粹、美好的老师,用他全部的生命律动,教会我们‘何为医者’。”
永存的桥,不灭的灯
6月23日,潍坊市委政法委、潍坊市见义勇为基金会授予张军桥同志“潍坊市见义勇为英雄”称号。
6月24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表示:“张军桥同志为施救当地民众英勇牺牲,用生命践行中非友好合作精神,弘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
7月,中共山东省委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追授张军桥同志“山东省道德模范”称号。
8月,山东省委宣传部追授张军桥同志“齐鲁时代楷模”称号;中央宣传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追授张军桥同志2025年“最美医生”称号。
“认识他之后,我才真正相信,世上确实有一种人,是为公益而生的。”曾多次采访他的记者感慨。
张军桥离开了,但他拆下肋骨当火把,点亮了更多的生命之光。
如今,“心跳行动”仍在继续,张军桥培训的当地医生仍在救死扶伤。他是一座永存的桥,一盏不灭的灯,以生命践行大爱,其光熠熠,永耀人间。
(大众新闻记者 黄鑫 策划 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