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新闻网讯 前不久,经人社部正式批复,我市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工伤保险全链条智能经办等先行探索工作,这标志着我市工伤保险经办服务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迈出更加关键的一步。
在威海市劳动能力鉴定工作现场,鉴定评审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评审依托今年首创的工伤保险“6i”智慧服务平台,将AI技术与专家经验有机结合,不仅提高了鉴定结果的精准性,同时还缩短了鉴定评级时间,经办效率显著提升。
威海卫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梁军波表示,这个AI辅助鉴定系统,对于评定的时候提供一个很好的前提,还有标准性。
市社保中心劳动能力鉴定科科长徐子一说,他们在系统当中建立了一个知识库,包含500多条劳动能力鉴定的标准规则和5000多个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上,他们的AI辅助鉴定系统结合认定结论、查体结果,可以为专家智能推荐鉴定依据条款和鉴定意见,辅助鉴定决策,提升鉴定质量。
不仅如此,通过AI赋能,鉴定工作频次由过去的每季度一次调整为每个月常态化开展,企业和工伤职工可以享受到更加高效的工伤保险服务。
这种高效在鉴定结果送达上也得到充分展现,如今,工伤相关法律文书可以实现由“线下邮寄”转为“电子送达”,由过去3至7天线下签收提速到最快5分钟智能送达、线上签收。
工伤职工时娟说,她当时收到了这个短信,然后通过短信登录到威海人社掌上大厅。第一时间查询了劳动能力鉴定结果,她觉得非常方便。
高效不仅体现在经办速度上,更延伸到了工伤服务的全链条。作为山东省“工伤就医收费电子票据共享应用”试点城市,我市在全省首个推出工伤医疗费智能审核报销新模式,通过工伤保险“6i”智慧服务平台的电子票据实时共享功能,自动获取电子票据,并运用智能审核技术,让报销审核效率提升90%以上。
市社保中心工伤医疗审核科负责人李国玉表示,以往,工作人员要通过线下逐条地与工伤目录进行核对,审核一笔2万块钱的医疗费大概需要1个小时左右,办事效率低,而且容易出错,现在同等情况下只需要5到10分钟。
便捷高效的背后是多维度的技术支撑、精细化的流程设计和更用心的服务考量。建设工伤保险“6i”智慧服务平台并不是简单部署AI大模型就可以实现。市人社部门通过整合省、市工伤数据,汇集10多部政策法规、上万份典型案例、1172条工伤经办规则,打造了工伤保险全量数据库。同时基于DeepSeek等大模型技术,构建具备10多项核心AI能力的工伤专用“数智大脑”。以“一库”“一脑”为支撑,我市探索实现了“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报销审核、工伤康复、风控监管、决策管理”等环节的数智化升级。每一环的互动联通,逐步构建起覆盖工伤服务全流程、精准对接职工与企业需求的智能服务体系。
市社保中心副主任林信成说,聚焦数字人社“深化一体化、发展数字化、迈向智能化”目标,构建了以“数据为驱动、规则为支撑、智能为引擎、安全为保障”的协同决策中枢,打造“一库、一脑、N应用”为支撑的智慧经办服务体系,为工伤经办应用场景提供智慧辅助。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深化AI大模型训练与应用,持续拓展应用场景,不断推进平台迭代升级,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智能的工伤保险服务。(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汪磊 王斌 时煜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