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查看视频
近日,在山东新北洋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自助终端设备生产基地里,机器有序运转,翻板折弯工序内的机械手格外显眼——它稳稳夹起一块即将成为新零售机器外壳的钢板,指尖轻巧一动,需要13道步骤的折弯工序,短短几秒钟就完成了。
“单个设备一天能处理300件钢板,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企业信息管理部部长曹孔强介绍。前不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第二批山东省数字产业集群名单,威海智能数字终端集群成功入选,而新北洋正是这个集群里64家规模以上企业中的骨干力量,从热打印机到智能自助终端,一系列高科技产品的背后,是企业对数字技术的持续突破。
对新北洋而言,“数字化”是解决生产难题的实际路径。“以前零售机的壳体加工全靠外包,可市场对质量和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只能自己‘啃硬骨头’。”曹孔强翻出手机里存的转型前后对比数据,引进高档数控设备、自动化立库、工业机器人等数智化设备后,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0%,生产效率提升35%,产品不良率降低20%,能源利用率提高10%,数字化改造的效果看得见、摸得着。
在新北洋信息技术公司的车间内,大型自动化高速冲压设备正在运行。
不过,智能零售机器的“核心竞争力”可不止外壳加工。“就外观制造,大家都能做,真正难的是内里的‘脑子’,也就是逻辑算法。”在新北洋研发中心,高级算法工程师周萧正对着电脑屏幕忙碌,她要从智能零售机的布点监控视频里截取关键帧,再仔细标注出画面里的人体及关键点,还有顾客手里拿的商品。“这些标注是‘喂’给算法的‘粮食’,有了它们,系统才能看懂视频里的动静。”
周萧口中的“看懂”,藏着智能零售的关键逻辑:顾客站在机器前,系统能判断“有人在场”。顾客拿取或放回商品,系统能分清“动作意图”。甚至顾客手里拿的是哪件商品、拿了几件,系统都能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快速算清楚,让用户能像逛超市一样打开柜门随便挑、即时结。
这份“便利”,离不开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群策群力”。企业与山东大学(威海)的“智库”合作,联合攻关“智能传感器及算法技术研究”。“山大出前沿算法,我们负责把算法‘落地’,测试好不好用、能不能装到机器里,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一条链全打通了。”周萧说。
目前他们重点解决的,正是智能自取柜的两大痛点——识别精度和运行速度。“山大的模型压缩技术帮了大忙,能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把模型‘瘦’90%,运算速度提10倍,完全够用。”周萧说,现在最新款的智能零售机,已经能实现“开柜随便挑、挑完一起结”。
作为集群里的骨干企业,新北洋信息技术公司的发展目光放得更长远。“我们要继续当‘桥梁’,一边加强和本地配套企业的协同,一边吸引更多优质企业来威海落户。”曹孔强说,期待更多企业和科研院所加入智能数字终端集群,让“威海智造”的名号越擦越亮。
■记者手记
攥紧“自主权”发展有底气
眼下,随处可见的智能零售机,到底藏着多少门道?在山东新北洋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和研发中心,记者找到答案。从机器外壳精密钣金件的数字化加工工序,到驱动零售机运转的内里核心算法,这每一环的主导权,都被新北洋牢牢攥在了自己手里。
面对市场对质量和效率的升级要求,传统外包模式成了瓶颈,新北洋信息技术公司直接把生产主动权握在手里。而研发端更不含糊,企业始终盯着“算法落地到机器”的核心目标,最终有了“开柜随便挑、关门自动付”的便捷体验。
做数字化的关键是“自己抓”。不论是生产端,还是研发端,说到底,企业想站稳脚跟,底气来自手里有能掌控的生产、能落地的技术,把这两样主动权攥紧了,才能在市场里走得踏实、走得更远。(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员雯/文 孙大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