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亩产翻番!经区崮山镇现代种植模式叩开无花果“错峰增收”大门

2025-10-27 编辑: 史秀英

        十月的威海透着凉意,传统无花果采摘早已落幕。然而,在经区崮山镇邵家庄村的广硕金果园内,却依然是一派忙碌景象。邵家庄村党支部书记邵天成表示:“今天还能摘200斤左右,隔天一采,价格稳定。”

        这份深秋的收获,得益于广硕金果园采用的现代种植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让果园在今夏雨水偏多的考验下稳住了产量,更意外地“延长”了无花果的黄金季节。数据显示,在传统果园因裂果、霉变而亩产降至2000斤左右时,广硕金果园凭借避雨大棚、宽行密植、水肥一体化技术,以及引进新品种,亩产达到了4000斤。而当下,很多果园已进入“休整期”,这里的丰收故事仍在续写。

        今年雨季,不少果园面临考验。“无花果成熟期最怕下雨,雨水一多,果子容易裂口、烂果。”邵天成的担忧,正是传统种植模式“靠天吃饭”的真实写照。而广硕金果园的避雨大棚,如同为娇嫩的无花果撑起了一把“保护伞”,有效隔绝了雨水直接侵袭,大幅降低了裂果率和病害发生。大棚之下,是更具智慧的精细管理。采用宽行密植技术,并提前规划好标准枝干,使得技术人员能够清晰预判每一片果区的生长需求。

        “宽行密植结合水肥一体化设施,让管理更有针对性。”邵天成介绍,通过预设的管道和滴灌系统,能够根据果树生长需要实现精准水肥供给。这种方式相比传统大水漫灌,不仅节水节肥,效果也更加显著,树势更健壮,抗逆性更强,为果实的持续生长和品质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

        现代设施与管理技术确保了果实“平安”度过雨季,而新品种的引进,则赋予了果园“超越季节”的能力。果园重点引种的“芭劳奈”“斯特拉”等品种,不仅抗病性更优、耐涝性更强、果品更好,其果期也显著长于传统“青皮”品种。

        “传统‘青皮’无花果的采收一般在十月中旬就基本结束了。”邵天成拿起一个较大的“芭劳奈”无花果介绍,“但这个品种,能稳稳当当地采收到十一月中旬,足足延长了近一个月的鲜果供应期。”这宝贵的“时间差”,意味着巨大的市场优势。目前,果园隔天仍有约200斤鲜果可采摘,地头价保持在每斤20元的高位。更重要的是,这些新品种因其特性,深加工适应性更好。果园将部分鲜果加工成果干,每斤售价可达50元左右,附加值显著提升,延伸了产业链,增强了抗市场风险能力。

        从有效抵御自然灾害,到主动拓展市场空档,邵家庄村的果园展现出现代农业技术的强大生命力。崮山镇人大主席许平表示,邵家庄村技术突破的价值,不仅在于一个村的丰收,更在于其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意义。“接下来,我们将把邵家庄模式作为蓝本,在全镇无花果种植村进行推广,让全镇的无花果产业,走向一条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杨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