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链主”领航 群雁齐飞 威海经开区“一企一策”精准护航企业发展

2025-11-10 编辑: 郝暖

        今年1到8月份,经开区46家骨干膨胀企业,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34亿元,同比增长29%,拉动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3个百分点。

        成绩的背后,是经开区坚持“一企一策”,服务专员们一次次“上门问诊”,用精细化、定制化的服务,帮助企业减负增效,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精准“开方”,助企跑出大市场

        在全球摩托车轮胎市场,有这样一家来自威海经开区的企业——它的产品定价比米其林、倍耐力还要高30%,却依然供不应求。

        从马来西亚到新加坡的新柔长堤上,浩浩荡荡的摩托车队中,大部分使用的正是同牌产品——腾森轮胎。

        “马来西亚雨季突出,对轮胎抓地力要求极高。”腾森橡胶轮胎(威海)有限公司生管部部长王大海介绍,公司2015年起全力研发“高抓”胎,2018年逐步推向市场。

        “像这种140、150规格的,在抓地力相同的情况下,行驶里程一般在1万公里左右,而我们的承诺是:不低于2万公里。”王大海指出,腾森轮胎解决了行业长期存在的高抓地力与耐磨性难以兼得的难题,从而牢牢抓住了国际市场。

        2万公里承诺的底气来自于技术创新上的持续投入。腾森锚定高端市场,在技术突破和创新设计上狠下功夫。王大海指着一款有三星堆图案花纹的轮胎娓娓道来,“它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三星堆出土文物,暗藏‘纹’化密码,一面世就大获成功,成为众多摩托车车友梦寐以求的一款雨胎。”

        在这条轮胎的设计中,经开区经济发展局经济运行科副科长张琳敏锐察觉到,腾森轮胎已具备申报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的潜力。“腾森轮胎的设计理念,既美观又兼顾实用性,我们打算在企业的发明专利和设计人员达标后,积极引导企业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使之成为经开区首家拥有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的企业。”张琳说。

        据悉,从2006年建厂起,腾森轮胎就在经开区管委的引领推动下,坚持“小而精、精而强”的发展路径,深耕垂直领域,稳扎稳打。2023年,成功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5年1月,投资27亿元的腾森轮胎高性能绿色摩托车子午线轮胎智能制造工厂,在崮山镇破土动工。眼下,钢结构厂房已拔地而起。2027年投产后,将年产1200万套高性能绿色摩托车子午线轮胎,实现年营业收入约40亿元。

        政策“及时雨”,助推产能跃升

        “国家推出的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主要是为了鼓励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升级,这与海马的转型方向高度契合。”日前,蒙蒙细雨中,经开区经济发展局高新技术科科长郭旭带着超长期国债资金政策上门,对于投入大笔资金进行高性能化纤长丝生产设备更新的海马地毯来说,犹如一场“及时雨”。

        但申报项目时间紧、材料多、任务重,还涉及多个部门之间的协调……

        令人没想到的是,从国家下发通知到完成材料报送,海马地毯和经开区经济发展局仅用了一周时间。这样的效率,是经开区经济发展局“一企一策”精准服务的生动剪影。

        获得资金支持后,海马地毯引进了12台套智能化纺丝设备,产能从年产2万吨跃升至3.5万吨。以化纤长丝为原料的地毯生产为例,年产量可达1500万平方米,相当于覆盖2100个标准足球场。与此同时,在经开区的支持下,海马地毯还成功申报了省级工业互联网项目,实现智能仓储、智能输送,仅减少纬纱用量这一项,每年就能节约成本300万元至500万元。

        “专班”攻坚,助力“链主”领航

        在经开区,不仅有服务企业的“娘家人”,还有一支“机动队”。

        威海芜船今年要完成下水八艘、交船四艘的任务,然而船段无处可放,成了挡在眼前的难题。

        为此,经开区迅速行动,区建设局、崮山镇政府、经发控股集团等组建了“芜船用地攻坚专班”,逐一攻克堵点难题和手续报批。目前,项目已进入土地平整及硬化阶段,十几天后,威海芜船在“家门口”就将拥有堆场。

        “我们正在对接广安城投、山东海缆,就相关的码头进行协调,争取给芜船作为临时的舾装码头使用。”经开区经济发展局信息产业办公室主任谭辉介绍,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问题,他们也有着更多考量。

        从“技术破冰”到“政策导航”,从“雪中送炭”到“雨中护航”,从“家门口”的堆场到“临时码头”,经开区积极落实“一企一策”,以“保姆式”服务和“常态化”陪伴,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李万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