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11月25日电 题:山东济宁推进文化“两创”观察
新华社记者高天
琅琅书声,在孔孟之乡响起;千年文脉,于运河之都焕新。近年来,山东省济宁市深耕文化沃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宝贵的遗产重现光彩,让古老的智慧融入生活,让璀璨的文明传向世界。
文脉赓续,既需薪火相传,更应守正开新。近年来济宁市依托孔子研究院、孟子研究院等机构,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6所高校共建联合研究生院,推进儒家文化的现代化阐释与转化。目前,当地已累计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百余项,出版《中华礼乐文明大系》《中华传统八德诠解丛书》等著作160余部。
“我们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济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董冰说,济宁已成功举办40多届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11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这些活动不仅搭建起文明对话的桥梁,也让文化价值在互动共鸣中持续释放。
下午五点,济宁市东门大街小学的课后服务时间格外热闹。剪纸教室内,学生们巧手翻飞,红纸化作精美图案;书法教室里,墨香弥漫,孩子们凝神运笔,一横一竖间尽显文化传承。
“我们力求让校园一步一景,处处皆文化。”济宁市东门大街小学校长李均鹏说。行走在教学楼中,学生们的剪纸、国画等作品陈列在走廊两侧,文化如春风化雨,悄然融入日常。
济宁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蒋浩然介绍,济宁通过课程开发、教学创新等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各环节,累计培养国学导师1万余人,建成传统文化特色学校超80所,开发校本课程216套,实现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学段覆盖。
文化的力量,更在基层治理中绽放异彩。在邹城市钢山街道红星社区,“和为贵”调解室门前悬挂着一副对联:“爱意可容天地宽,和心能解万千结。”“我们秉持‘守望相助’的初心,将‘礼之用,和为贵’的儒家智慧运用于日常调解与服务中,多年来义务开展巡查、化解纠纷,成效显著。”社区志愿服务队负责人石贵成说。
为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干部群众日常行为,济宁市建成3700多处“儒学讲堂”,推动儒家思想融入邻里家风;设立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将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理论宣讲与干部教育,已承接全国各类班次2000余期,培训学员超12万人。
夜幕降临,济宁尼山脚下的鲁源村灯火渐明。今年5月,鲁源村景区正式对外开放,借助激光全息投影等数字化手段,在虚实交融中重现“礼入鲁源”的盛景。
漫步石板小径,明灯盏盏,远山如黛,在夜色中铺展成一幅水墨画卷。“这里不再是寂静的山水,而成了一条流淌不息的文化长河。”来自上海的游客张伟说。
从尼山脚下至运河两岸,济宁的文化实践不断拓展。华灯初上,“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氛围感拉满。古运河畔,会通桥的青石栏板镌刻着千年漕运的印记,东大寺的飞檐翘角在灯光下更显古朴。画舫轻摇,推开墨色水面,游客倚靠船栏,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往昔漕运繁华。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记者在走访中感受到,传统文化正不断破壁而出,与现代生活相融通,这条源自千年文脉的“活水”,正悄然为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