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借“绿”生“金”!前三季度,威海七大制造业产业集群营收超2000亿元

2025-11-26 编辑: 李静

        10月,威海芜船船舶制造有限公司传来好消息——新一艘89000吨散货船顺利下水。自在威投产以来,企业产能与效益持续攀升,在手订单已经排到2030年。

        在这座“超级工厂”内部,仅有几名工人值班,忙碌穿梭的AGV无人运输车自动配送,不停挥舞的机械臂精准焊接……智能切割下料车间和智能部件装焊车间实现了人机高度协同,整体节约人工约40%。

        从船舶“制造”迈向无人“智造”,威海芜船的深刻变革,勾勒出全市产业发展的清晰脉络。今年以来,我市积极对接省“十强产业”,着力培育八大产业集群,突出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方向,构建具有威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其中,青烟威船舶与海工制造、环渤海新能源装备2个跨区域产业集群入选第二批省“十强产业”支柱型雁阵集群,前三季度除康养旅游外的7个产业集群规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247.92亿元,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越发厚实。

        传统产业是“家底”,也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所在。我市以生产模式的智能化,催动船舶、纺织服装、轮胎制造等传统制造产业“老树发新芽”。

        在迪尚集团,只需轻点鼠标,AI大模型平台就能瞬间生成千套服装方案,让效率提升30%;君乐轮胎生产线上,由PLM、MES等系统深度集成构建的“工业大脑”,使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100%……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进行改造升级,2025年,全市新培育先进级智能工厂21家、优秀场景26个,“数实融合”的威海实践愈发清晰。

        就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一批新兴产业也随着创新驱动加速崛起。完善自主创新体系,提升研发能力水平,我市鼓励龙头企业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以“点”上突破带动产业全“面”向好。

        一根看似轻巧的碳纤维鱼竿,却能稳稳拉动3吨重的货车。在光威集团,这是碳纤维新材料赋予的“强韧力量”。以光威集团为“链主”,万丰镁业、联桥集团、宝威新材料、浩然特塑等企业“众星拱月”,将丝般纤细的碳纤维“织”成营收数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2025年,我市接续推进企业冲击新目标行动,着力实施“百亿企业”培育工程,并按照“链式”思维,扶持一批细分领域领军企业,构筑起龙头骨干企业引领聚合、上中下游衔接配套的产业集群发展新格局,推动碳纤维、医疗器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向高端跃升。今年以来,我市成功获批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新增钓具、房车2个省级“产业大脑”,以碳纤维为代表的碳纤维空天复合材料入选省第二批数字产业集群,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稳居全省首位。

        在向“新”求变的同时,我市更借“绿”生“金”,将绿色理念贯穿于产业转型全过程。在乳山港畔,开工建设不到一年的东方电气一期工程已全面进入收尾阶段。“核电凝汽器项目设备正进驻产线,风电核心零部件项目预计本月底投产运营。一期项目整体达产后,预计年产值30亿元,将填补我省核电重装产业空白。”乳山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宋晶晶说。

        2025年,我市着力在核电、风电、抽水蓄能等清洁能源产业上谋篇布局,依托山东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乳山基地,梳理出15条产业链、144家上下游重点企业,举办以“共促核能高质量发展,支撑绿色低碳转型”为主题的第三十二届国际核工程大会,协助指导30多家本土企业加入核电供应商辅导名录,加快推动系列重大项目建设,持续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集群。

        目前,全市新能源产业集群已有规模以上企业76家,新能源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产业集群。截至今年10月,全市非化石能源装机规模达926.55万千瓦,占比76.9%。(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匙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