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城市化看南海:产城一体 港城联动
知名高校相中南海
在位于南海新区的黄金地段,一组现代化的建筑综合体正在建设中,靠近路边的两栋楼已经落成,并穿上了砖红色的漂亮外衣,它们身后的几栋楼也已经封顶。南海新区管委项目建设推进领导小组副组长刘胜强告诉记者,这里就是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的所在。
2013年11月26日,威海市政府与北京交通大学正式签约,双方协定在南海新区共建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
该校区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主要以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远程教育、国际联合办学为主,重点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海洋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学科及专业,并开展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孵化、重大决策咨询服务、地方人才培养等工作,将为未来南海新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目前,校区一期工程在建面积9.1万平方米,大部分建筑的主体工程已经完工,2014年新学期可投入使用。”刘胜强说,为了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办安排专人进行协调服务和进度监督,确保按时如期完成。
1月23日,南海新区再次传来喜讯:《北京交通大学、罗彻斯特理工学院、威海市人民政府谅解合作备忘录》在北京交通大学签署,罗彻斯特理工学院将在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开展合作办学。这意味着,南海新区的教育事业迈上了国际合作的新高度。
据了解,目前,南海新区正在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北京传媒大学等多所高校进行沟通洽谈,力争再落地一所新大学,让南海新区成为科技创新的集聚地,为跨越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同时,为培育、扶持和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创立与发展,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南海新区积极打造科技创新平台,一座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的蓝色产业孵化器今年5月前即可投入使用。
“我们对孵化器内部进行简单的装修,并配备先进的检测设备、研发设备等公共服务平台,主要吸引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孵化,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南海新区经发区副局长王海鹏告诉记者,目前,已有全人抗体药物、普瑞高通生物芯片、汽车制动器、电动汽车工程研究院等9个实验室或科技型企业达成进驻意向。
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南海新区科技创新的强大“心脏”。
南海新港建设日新月异
32公里的规划海岸线,5公里长的绵延引堤、4台火红的座式起重机、2个万吨级泊位……每逢周末,南海新港上都会聚集着几百名游客,他们靠近长堤,面朝大海,或敬畏海的宽阔、或敬畏港的壮观、或赞扬南海人的智慧与勤劳。
“孩子,这里原来是妈妈的老家,现在变成这么大的港口了。”前几天,33岁的侯玲和家人一起来赶海时感慨地说,后岛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回忆小时候来这边浅滩赶海的场景,就连侯玲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真有种沧海桑田的感觉。
去年五一,侯玲也和家人来了一次,不过当时通往港口的道路还是土路,港口还在建设当中。“真是越来越好了,我们看着也很激动,这里以后会是城市发展的火车头。”侯玲说。像侯玲一样,还有很多原来生长在港口建设之前村庄里的人们也都会来新港,看一看家乡的变化,期待着家乡的美好未来。
说起新港,没有人比建设者更了解这里。文登市港航局副局长郭延清说:“南海新区管委专门成立了港口建设指挥部,有十几名干部常驻港口,全力以赴加快工程进度。目前,建有2个万吨级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107万吨的一期工程进展顺利,5公里引堤和10万平方米陆域回填已经完工,码头主体接近尾声,开港指日可待。”
就在去年年底,郭延清和其他建设者们又振奋了一把:南海新港一期引堤及堆场工程顺利通过省交通运输厅验收,为新港投入运营奠定了基础。验收组实地查看了新港一期5公里引堤和10万平方米堆场工程现场,一致认定,南海新港一期引堤、堆场工程质量合格。
不仅如此,威海南海新港二期工程中的5万吨级泊位工程获得省发改委正式批复,二期工程建设包括2个5万吨级通用泊位、3.7公里长的防波堤和14.7公里航道工程,设计年通过能力333万吨,预计投资18亿元。
“二期工程并不是港口建设的终结,根据港口建设整体规划,最终建成的南海新港岸线长32公里,深水岸线20公里,最大泊位等级为30万吨级的大型综合性港口,年通过能力3亿吨,将发展成为威海南部新的大型综合性港区。”郭延清说,南海新港的建设充分发挥了后发优势,在吸取国内外大港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后,在增强港口集疏运能力,完善综合运输体系上早有准备。早在2011年9月,全长33公里的疏港公路就已经建成通车,公路的南头就是港口引堤的入口处,真正实现了无缝连接。“我们眼下还在积极筹划一条37公里的疏港铁路,目前各项前期手续均已完备。”郭延清说。
新港二期建设的好消息,不仅激励了勤劳勇敢的新港建设者,还令周边的企业充满期待。威海博盛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赵洋对港口的建设就分外期待:“通过新港,我们的产品可以迅速辐射到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亚经济圈,我们现在已有意识地在东北地区设点布子,一旦港口投入运营,马上就可以进行市场开拓。”
如今的南海新港,牵引联动着临港产业区、综合商务区、旅游度假区,她深含底蕴的城市文明亦焕发出新的光彩,也为这块蓝色区域蓄满发展的“港口力量”,引领这颗胶东明珠迈入全新的发展时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