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区:不出村就成了城里人
不出村就成了城里人——南海新区的“城村一体”实践
◎刘昌勇 王文文
往年的这个时候,家住南海新区南湾村的孙军涛都会提早买上几吨煤炭,准备冬天烧炉取暖。而今年,孙军涛再也不用为这事发愁,全村集体搬进了新楼房,暖气管道通到了各家各户,村民们可以像城里人一样,温暖地过冬。
“咱村里人住进了楼房,学会了技能有班上,出行有公交出租,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都在区内就读,明年还可以在家门口上大学了……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城市生活,现在通通变成了现实。”作为南海新区第一户搬进新型社区的村民,孙军涛对城市化的新生活充满期待。
作为全域城市化的新载体,南海新区突出以人为本,推进产城一体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服务功能配套,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生活的“城村一体”新范本,把城市的“温暖”源源不断地向周边辐射,让群众离土不离乡,由村民变市民,在家门口尽享全域城市化发展带来的便利新生活。
住有新居
6600多户村民将上楼
贴窗花、装窗帘、摆沙发、安家电……近日,南湾村新型社区里热闹非凡,5栋精装修的楼房交付村民使用,孙军涛同村民们忙活着置办些生活日用品和家电,纷纷从低矮的平房搬进宽敞的新楼房。
南湾村是一个靠海的小渔村,村民们祖祖辈辈靠出海捕鱼和种地为生,世代居住在低矮的小平房中。村南头紧挨着一片盐碱荒滩,虽然羡慕城里人住楼房的便利生活,但浓浓的乡土情结让村民们舍不得离开这片哺育他们的土地。
伴随着南海新区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阔步前进——改善本地村民的居住条件,推动村民融入城市成为当务之急。南海新区在征得南湾村村民的同意后,在村南的盐碱地上建起了新型社区,让村民们在家门口住上新楼房。根据村民的不同需求,新型社区里建有60、90、110平方米等多个户型供其选择,油烟机、太阳能、大衣柜等配置齐全,村民们可拎包入住。
“住进楼房里享受到了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家里冬暖夏凉,冬天再也不用挨冻了。”作为第一个搬上楼房的村民,孙军涛对上楼的生活非常满意。
为保证供暖顺利,南海新区今年投入资金5500万元,铺设供热主管网长达25公里,进行热源增容28兆瓦,总供热配套面积达206万平方米。
像南湾村的百姓一样,南海新区共有6600多户村民将享受到城市化带来的成果。今年以来,南海新区加快城市化进程,全面启动了环海路以南21个村庄的城市化融入工程,规划新建10个新型社区,总建筑面积80多万平方米。
“新型社区不但设施完善,更要以人为本,从建设选址到规划设计,最终都由村民集体协商拍板。”南海新区管委负责人介绍,南海新区范围内只要规划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地段,村民们可以自主选择一处地块建设新家,新型社区建设标准与附近高档小区一样。
埠子场、崔家庄、南廒等村居的群众,看中了北交大威海校区、南海高中周边的地块,南海新区就遵从村民意愿在学校附近拿出土地规划建设新型社区。
截至目前,南海新区10个社区均已启动建设,除南湾社区完工外,孙家寨社区正在进行装修,观海新村主体建设也基本完工,其余社区已完成场地平整工作,越来越多的南海人将由村民直接变为市民。
“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我们才住得安心,生活舒心。”孙军涛说,在让村民们就近住进高档小区的同时,南海新区还为新型社区内的居民全部办理了养老保险,让村民们享受到与市民一样的待遇,解除了后顾之忧。
产城一体
村民夜校充电成技工
住进楼房,离开土地,南湾村的劳动力放下手中的锄头,走进工厂谋求新出路。而南海新区蓝色高端产业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如今,南海新区已吸引了上百个过亿元产业项目落地,初步形成了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生态化工等特色鲜明的蓝色高端产业带。众多投产、在建项目的快速推进,为南海新区创造了上万个就业岗位,急需一批懂技术、会操作的工人走进项目一线务工。
技能缺乏成为村民们从农民变工人的“拦路虎”,而南海新区组织的技能培训则让他们手中有了“打虎棒”。
“晚上走进课堂充充电,多学点手艺就多一条就业的门路。”孙军涛口中的“课堂”,正是南海新区开办的农村劳动力前置转移培训夜校班,免费的技能培训,让村民们对谋业之路充满信心。
孙军涛介绍,他同村的小伙经过培训后,都被蓝岛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聘请,成为新区的产业工人,年收入比种地高了两三倍。
顺应城市化发展新趋势和转移劳动力实际需求,南海新区管委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产业发展特点,专门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农村劳动力前置转移培训计划。他们采取“农民点餐、专家配菜、政府买单”的方式量身定制授课,分批次对3000多名转移农民进行免费就业创业技能培训。授课老师从专业院校和区内企业聘请,为村民们进行了建筑施工、园林绿化、家政服务、宾馆服务、保安等方面的技能培训。
南海新区管委负责人介绍,通过技能培训,引导转移劳动力在短期内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具备离开土地也能创业致富的能力,更好更快地融入南海新区的城市化生活。
完善服务 新市民享便利城市生活
周末放学的铃声响起,南海高中的学生们迈着轻快的步伐,踏上回家的路。去年,热心肠的孙军涛经过泽头三中校门口时,常会把邻居家读高二的蔡丽鑫捎回家。“今年新学期,我从泽头三中迁入南海高级中学就读,自己坐着公交车就直达村口,再也不用麻烦孙叔叔了。”蔡丽鑫高兴地说。
今年,南海高级中学投入使用,不仅学校教学设施一流,而且交通条件便利,南海新区的1路、2路公交车都从校门口经过,周边乡镇的学生仅用1块钱,就能乘坐公交车上学。
学生们乘坐的公交车,是南海新区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方便居民出行的重要载体。在去年6月开通了连接临港产业区、综合商务区、旅游度假区三大功能区的两条公交线路的基础上,南海新区今年又购置12辆公交车,发车间隔由40分钟调整为20分钟,并对原有公交线路进行优化延长,实现了公共交通区域全覆盖。
乘坐公交出行,已成为南海人的重要交通方式。不仅学生喜欢,上班族们也钟爱乘坐公交。今年5月,南海新区创新公交运营方式,开通了“定点定时定人”的定制公交,让乘客实现了“家门—厂门”的点对点直达。
不仅如此,南海新区还全方位地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
南海医院正在改造,积极对接国内一流医疗机构,争取引进三甲医院,提高南海人的医疗水平;南海汽车站主体已封顶,今年底有望投入使用;加快推进综合商务区、蓝湖商务休闲区、高校学区等商业中心区建设,中基广场、蓝湖商业街、福地传奇水上乐园等一批项目也已启动建设……南海新区的飞速发展,让南海居民在家门口充分享受到了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下的便捷生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