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记者会其实是“人的传播”
公众需要政府以人的形象进行传播,希望看到决定他们命运和利益的人,他们的打扮装束,他们的表情和眼神。一个活生生的领导人格形象,更能增进人们对政府的信任感和认同度。
两会闭幕式后的总理中外记者会,不仅是总理答记者问,也是总理答人民问;是总理作为人对人民进行传播,而不仅仅是国务院这个机构对公众进行传播。
人们希望从记者会上看到总理这个人在操心什么、高兴什么、愤怒什么和思考什么,不仅想知道总理想做什么,而且想了解总理为什么这样做和打算怎样做?人们想看到总理的表情、眼神和手势,人们会琢磨总理的特殊表达, 比如今年的“单刀直入”、“当头炮”、“政府权力的‘痛’”、“群众办事的‘爽’”、“权在用、云在看”……
事实上,总理每一天都在传播,但平时更多的是以一个机构的身份进行传播。国务院出台的各种法规、政策、决定、批示,都是总理在传播。国务院推动的各种改革,抓的大事小事,也是总理在传播。但这一系列的传播中,
人们很少看到总理的人格形象,即便在《新闻联播》里,总理的同期声也未必多见。只有一年一度的两会总理记者会,是人们看到总理表情、听到总理声音最多的机会。
这是正确的。总理是国务院的总导演,国务院做的一切事,都是他的导演作品。导演就应该多待在后台,让演员多出镜,让情节多发展。可是,我们天天都在看总理导演的一出出大戏,国务院想传播的信息早就家喻户 晓,为什么人们还希望见到总理亲自传播呢?
这是因为,政府部门的一举一动都与老百姓的利益息息相关,如果政府的传播永远是机构的传播,人们见到的都是声明、决定、告示,公章化 的政府形象就是刻板的形象和冰冷的形象。公众需要政府以人的形象进行传播,希望看到决定他们命运和利益的人,他们的打扮装束,他们的表情 和眼神。一个活生生的领导人格形象,更能增进人们对政府的信任感和认同度。
传播学认为,妖魔化和偶像化在传播上共同的做法都是抽象化,一个亲民的政府必须还原,需要领导人面对公众进行“人的传播”。
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两会记者那么渴望采访部长们,是因为公众希望看到部长们进行“人的传播”。遗憾的是,过去的部长们一个个像永远躲着 镜头的导演,把政务公开、信息公开,理解为只是政府机构的事,而不是自己要做的事。以至于,两会的部长通道成为记者围追堵截部长们的最主要的战场。
今年的全国两会,凤凰网连发三篇评论 :《又到两会,部长们应多出来走两步》、《问总理,更要问地方长官》、《“部长通道”该是什么风景》,直言部长们越来越难采访了,这显然不是一件好事。建言部长们该珍惜利用“部 长通道”这个送到面前的大话筒发声的机会,毕竟,有时候面对尖锐的观 点对立和意见冲突,如果部门不及时发声,顺畅沟通交流,必然会造成社 会的撕裂乃至断裂。凤凰网三问部长的底气源于今年春节假期后首日的国 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明白告诉各位部长:“国务院各部部长、直属 机构主要负责人都要主动召开或者出席新闻发布会,积极回应舆论关切。”3 天后,李克强又重申了此点,并表示,“‘现代政府’,一个很重要的标志, 就是要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关切。”
令人欣喜的是,在今年的记者会上,总理再一次提到了“部长通道”:“我们出台一些政策,本来是为了利民、惠民,群众看不懂、有疑问,那就要解释。一些合理的建议,该修改的就要修改。要让政策的内涵透明,而且也回应民意。今年两会前,我就要求国务院的部长们要主动发声,回答记者的提问。不是有一个‘部长通道’吗?我跟他们说:你们可不能记者一发问你就拱拱手一走了之,要把嘴巴张开,直截了当地回答问题。我 听说今年部长们的表现还是受到记者们的欢迎的,是不是啊?”
总理希望部长把嘴巴张开,社会也要包容开口的部长。毕竟,人会犯错,人的传播也会犯错。但永远不会犯错的领导一定不是好领导,连用人的形 象对公众进行传播都不敢,他就不是人,只是官。
——来源:中国政府网 (2016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