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开门红!威海GDP增速全省第一
一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51亿元,增长8.0%,动能转换加速发力
开门红!威海GDP增速全省第一
威海新闻网讯(记者 孙世超 通讯员 于淼)3日,记者从市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一季度,全市经济运行延续了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实现生产总值8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0%,增速位列全省榜首,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2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
“一季度,我市经济延续了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支撑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不断积累增多,为全年的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市政府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梁皓在总结一季度全市经济走势时说。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统领,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经济运行延续了稳中有进的态势,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高质量经济大步迈进
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为重点,我市坚持“产业强市、工业带动、突破发展服务业”战略不动摇,三次产业整体呈现出发展稳定、结构优化的良好态势——
一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增加值2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0%,增速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50.9%,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6%。
步入新时代,唯有高质量方有高速度。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统领,着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步向前。
市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丁玉波认为,一季度我市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主要体现在三大分配主体持续增收、实体经济日趋活跃、供给侧改革成效显著这三方面。
从三大分配主体增收情况看,一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增长14.2%,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78.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1.1%。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且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实体经济活跃度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一季度实体经济主要先行指标持续回暖,这表明实体经济发展日趋活跃。”丁玉波说。一季度,全市工业用电量增长8.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9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用电量增长5.2%,保持较高增速。截至3月末,全市平均每万人拥有私营企业达到268户。
供给侧改革成效显著。产能利用率不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9%,同时企业运营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房地产库存减少,全市商品房待售面积下降24.8%。短板领域投资加快,全市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分别增长69.5%、18.4%、112.9%。
新业态快速发展
新动能加速培育
经济发展步入“换挡爬坡期”,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培育新动能尤显迫切。
在全省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我市经济发展的重点转变为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一季度,新产业贡献度加速提升。“在三大产业中,服务业新动能加快释放,全市新兴服务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以商务、科技、软件等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稳步发展,已成为拉动全市服务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梁皓说。
新产业领域投资加快。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投资分别增长23.8%、20.5%、39.8%。
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的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7.2亿元,增长23.1%。全市验放跨境电商零售出口3.2亿元,增长26.7%;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合计出口增长达131.9%。
此外,新技术不断涌现,新产品增势较好,也是我市新经济培育的重要特点。
项目建设实现开门红
打造动能转换新引擎
今年1月份,市政府印发了《2018年市级重点项目安排方案》,确定实施155个市级重点项目。“一季度,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呈现出开工早、建设快、质量高的特点。”市发改委党组成员、重点办主任刘青分析说。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155项市级重点项目共有135项开工建设,开工率87.1%,累计完成投资119.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26.84%,实现了首季开门红。不仅如此,全市116个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一季度开工82个,完成投资59.4亿元,为新旧动能转换带来新活力,产生新效益。
刘青表示,从5月份开始,市发改委将启动“项目落实年”活动,牵头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对各区市项目推进中的疑难杂症进行问诊把脉,列出问题清单,实行销号管理,努力促使各级各有关部门围着项目转、盯着项目干、推着项目建,形成整体合力。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紧紧围绕争当“四个走在前列排头兵”的目标定位,按照“1+33333”工作体系,强化“五个牢牢抓在手上”的工作思路,从“完善重大工程推进机制、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突破海洋经济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纵深推进改革开放”等方面,统筹推进新旧动能转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