俚岛,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立秋时节,俚岛镇关家村的干部群众很是忙活,平整荒地、修复山路、清理卫生死角……干部带头,群众参与,大伙对村庄环境整治提升的热情空前高涨。
日前,记者行走在俚岛镇的乡村,生动的场景比比皆是:田野里,现代果园、药材种植园遍布山岭;海洋牧场上,旅游大巴带来了一批又一批游客,旅游热度不减……在这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得到充分阐释,乡村振兴的秀美画卷正悄然铺开。
乡村振兴,在那“江北第一虎”的精气神上
在俚岛镇采访时,恰逢镇村两级党员干部在“补钙壮骨”。他们吃的是“讲政治、守规矩”的“钙片”,喝的是“谋发展、勇担当”的“骨汤”。俚岛镇党委委员宋林介绍说,今年,在传统“补钙”方式的基础上,镇政府为党员干部设计了“请进来授课+走出去取经”的新款套餐:邀请了宁津街道、东山街道村党支部书记就乡村治理模式、村居信用管理等与党员干部座谈交流,并组织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第一书记对镇域内的海洋牧场、新农村建设、民宿等进行观摩。
“补钙”效果咋样?“看了中我岛的美丽乡村建设,又看了烟墩角的几套精品民宿,感觉确实不一样。”大庄许家社区党支部书记许青海表示,大庄许家在硬件和软件上都有自己的优势,2017年还被确定为威海市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下一步,围绕打造高端民宿,将把纹石滩、海草房等资源进行整合,让客人进得来、留得住。目前,相关工作已接近尾声,计划“十一”黄金周对外开放。
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为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战斗力,增强自身发展意识和领富带富的能力,俚岛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双提”工程为抓手,正推倒逼并举,激发广大党员干部要发展、要争先那股“江北第一虎”的精气神,强壮乡村振兴的“筋骨”。
寻标对标催生自我觉醒。“一听说去临沂学习,我的想法和大伙一样,那地方有啥好学的,哪有咱这好。可去了一看,真是和咱印象中的不一样了。大伙看看我拍的照片……”俚岛镇关家村党支部书记关夕江在党员村民代表大会上,和村民们交流前期外出参观学习的心得。村民们看着他带回来的照片也颇为惊讶:“没想到人家村建得比咱还漂亮”“咱村基础比他们好多了,人家都能发展好,咱也能,咱得超过他们。”村民们“坐不住”了,你一言、我一语,找差距、出对策,乡村振兴的星星之火就这样被点燃。在村党支部的带动下,关家村村民热情高涨,平整荒地、修复山路、栽种苗木,处处都有村民们参与的身影。
思想深处的觉醒,是决定性的觉醒。今年以来,俚岛镇掀起了一轮轮“头脑风暴”,组织各村党支部书记到福建、浙江、青岛、临沂等地学习乡村振兴经验,开阔眼界、解放思想,对标先进、查找差距。同时,围绕美丽乡村、基层治理等工作,俚岛镇组织各村之间互比互学,激发争先领先的激情干劲。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推动乡村振兴,党员干部得当打头阵、作表率。为此,俚岛镇加强农村干部管理考核,每月列出分数、排出名次;在全镇通报的同时,通过党员活动日下发到农村支部,接受党员群众监督;考核成绩与绩效工资挂钩,倒逼农村干部想事干事、遵规守纪。对于思想上因循守旧,行动上“以前怎么干,现在还怎么干”的党员干部,俚岛镇强化执纪问责,成立了首家镇级纪委约谈室,推行重点工作推进与纪委联动机制,加大监督问责力度,以党风带政风促民风。
俚岛镇党委副书记于建平告诉记者,此次结合农村党员干部夏训,将在全镇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提升百日竞赛”活动,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真正把夏训激发出来的高涨热情落实到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中。
乡村振兴,在那“接二连三”的“山海经”里
走进中我岛村,以旧301省道为界,西侧是漂亮整齐的楼房,楼前是宽阔敞亮的文化广场;东侧是正在开发的旧村,一排排海草房静静地矗立,成了艺术创作的对象。
记者走进新建的民宿食堂,村民闫惠玉正忙着给写生的客人准备午餐。“我们村发展民宿给村民们提供了就业机会,不管男女都有活干。我在厨房干活,这一年下来,最少也能赚2万多元。”闫惠玉一边说着话,一边把饽饽放进了笼屉里。
如同这笼屉里蒸的饽饽,这几年,中我岛的发展也是蒸蒸日上。以海草房为主题,中我岛村大力发展写生绘画游,从单纯的创建“美丽”向经营“美丽”转变。中我岛村与威海逸云斋美术馆合作,投资3600多万元建设中我岛艺术公社,将周边20个海草房村庄整体纳入,培植发展艺术写生、书画展销等新业态,打造辐射范围12公里的书画艺术创作基地,并对村内32户海草房进行了改造提升,发展民宿主题酒店。住海草房,吃渔家饭,画渔家人,已经成了众多艺术创作者的一种“标配”。
陆海联动,“接二连三”,俚岛镇产业振兴特色鲜明。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俚岛镇产业基础较为雄厚,盛产海带、鲍鱼,被誉为“全国海带第一镇”“中国鲍鱼名镇”。镇域内大天鹅、海草房、滨海生态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先后获得“全国环境优美镇”“山东省特色产业镇”等称号。
“对于俚岛而言,产业振兴,不是做‘无中生有’的文章,而是要做‘珠联璧合’的文章,让‘1+2+3’释放出乘数效应,裂变出新动能。”俚岛镇党委书记洪加跃道出产业振兴的战略要义。
用全域旅游“穿针引线”,带动陆海联动。
陆上,俚岛镇重点打造以美丽乡村为牵引的文化旅游景观带。结合大庄许家、烟墩角2个示范村建设,投入2600万元建设振超馆、海带馆等5个精品展馆,策划民宿体验游等3条精品线路,开发花饽饽、油炸糕等5种特色旅游产品,拉长乡村旅游消费链条。
海上,俚岛镇重点打造以海洋牧场为载体的休闲渔业体验带。依托成山鸿源国家级海洋牧场,加快名优养殖、鱼礁投放、增殖放流、垂钓基地等8个重点项目建设。依托烟墩角海洋资源,发展多种经营,提升海上旅游业态层次和集聚规模,打造四季旅游品牌。
“今年夏天来这儿旅游、写生的人特别多。很多人看了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的报道,都知道了我们这的海草房、胶东大饽饽,都想来看一看、住一住。”烟墩角渔家乐经营者高永进告诉记者,他和几个民宿业主达成了共识,要想留住客人,就得有特色,就得发展精品民宿。说干就干,前段时间,高永进又投资改造了一栋5层、45户的民宿楼,加上原有的4套民宿,他的民宿可同时接待400人住宿、200人就餐。
用新模式新业态转型升级,实现“接二连三”。
农业“新六产”生根发芽。俚岛镇投资2500万元,在大疃李家、高家庵等村建设1000亩现代苹果种植基地,带动周边12个、2000亩采摘园开展技术改造和联合经营,打造采摘农业“升级版”。引进了泰山学者袁黎明博士,在大疃林家村建设100亩有机农产品基地,并为全镇农户提供土壤改良、农技指导、种植规划等增值服务,带动“绿色农业”扩面延伸。与紫云阁美术馆合作,投资1000万元,在凉水泉村建设600亩农业文化休闲产业园,对民俗文化、书画创作展览等新业态进行产业化培植。与威海川渊文化科技公司合作,在中我岛、大庄许家、初家泊等村建设700亩本草园,推行无农药、无化肥、无地膜种植新技术,建成后将成为省内首家中药材生态农场。
鲍鱼产业茁壮成长。基于鲍鱼产业良好的基础,俚岛镇成立了俚岛鲍鱼协会,打造了成山鸿源、高绿水产等8家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形成了规范有序的产业体系,加快鲍鱼产业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式发展转变。同时,以活动为载体,结合海洋牧场和全域旅游建设,开展出海采摘、鲍鱼品鉴等活动,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以上。通过举办荣成·俚岛首届鲍鱼节暨荣成鲍鱼产业高峰论坛,有力地宣传推介了“自由呼吸·自在荣成”城市形象和“中国鲍鱼名镇”品牌。目前,全镇鲍鱼养殖筏架近6万台,年产量在1.9万吨以上,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年产值23亿元。
乡村振兴,在那生态宜居的“两山论”中
记者一连走了几个村庄,每个村庄都各具特色,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自然清新、宜人舒心。“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如在眼前。 乡村振兴的质量和成色,要靠美丽乡村打底色,要以良好生态为支撑。作为海带生产及加工重镇,俚岛镇在“金山银山”面前,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以三个“一体化”打造生态宜居环境,让村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握得住幸福。 重点领域一体化整治。达标就生产、不达标就关停,这是俚岛镇推进污染治理的“硬杠杠”。在海带污染治理方面,划定北、中、南三大整治片区,对45家海带企业及90条海带漂烫线,坚持验收达标一个、恢复生产一个,同步跟进工厂化车间、雨污分流、漂烫水分离等各类设施配套,加快推进海带产业向生态化转型。在“散乱污”整治方面,在对83个村及2个居委会设置环保网格的基础上,将河管员、环卫保洁员、森管员进行整合,全部纳入网格体系,构建全覆盖的巡查、上报、处置体系,形成整治工作合力。目前,已经累计整治“散乱污”企业9家,关停燃煤锅炉48台,取缔禽畜养殖场65家。 基础设施一体化配套。为了让村民享受到城市化生活的便利,俚岛镇投资1.2亿元实施通暖、通气、通自来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扩面延伸工程,修建改造道路70公里,构建起“两纵六横”全线贯通的路网布局。采用PPP模式,新建一处万吨级污水处理厂,敷设25公里污水管网,彻底解决全镇73家企业及镇驻地3园区企业集中供气问题,可以替代6台燃煤锅炉。同步推进农村改厕全覆盖,全面提高了镇村基础设施供给能力。 生活环境一体化提升。结合“绿满荣成·美丽乡村”行动,俚岛镇按照整体提升、适地适树、栽管同步的思路,全面开展农村大规模绿化行动,栽植黑松等绿化乔木4.3万株,为群众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按照“五净”“四无”标准要求,采取党员传帮带、现场观摩等方式,发挥巾帼、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帮助村民收拾庭院和屋内卫生,高标准完成1202户困难群众入户提升任务。严格落实河长制、湾长制,压实40名村级河长及10名河管员责任,对辖区6条河流实施河堤绿化、垃圾集中清理等行动。扎实推进违建治理工程,拆除违建11万平方米,为培育新动能腾出发展空间。 信用建设一体化推进。俚岛镇坚持把信用体系建设作为创新农村治理的重要举措,在信息采集上,结合镇域实际,将污染治理、招商引资、扫黑除恶等重点工作纳入进来,为83个村、1.2万户居民、300多户外来人口全部建立了“信用档案”。在结果应用上,对信用产品进行了丰富和深化,守信群众不仅可以享受到市级信用产品,还能享受到卫生院免费到家问诊、电业部门上门检修、机关干部入户送服务等10多个特色新产品。镇级还设立5万元信用专项基金,对AAA级居民每年给予200元奖励;各村结合村情实际探索设立了几千至几万元不等的村级基金,用于奖励孝亲敬老、助人为乐等善行义举,营造了共建共享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