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经百战、威名远扬的革命英雄于得水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征文展示
2018-11-09 10:24:26    来源: 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管理办公室
于得水,他带领部队转战胶东,屡建奇功,7次负重伤,13次受到上级嘉奖,是胶东人民家喻户晓的传奇英雄。在著名作家冯德英的小说《苦菜花》和《山菊花》中,于震海团长的人物原型就是于得水…

    简介:于得水,他带领部队转战胶东,屡建奇功,7次负重伤,13次受到上级嘉奖,是胶东人民家喻户晓的传奇英雄。在著名作家冯德英的小说《苦菜花》和《山菊花》中,于震海团长的人物原型就是于得水,于得水的革命英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出身贫寒 投身革命

    于得水,原名于作海,化名于海、高得胜、刘二伦、林得胜。1906年5月22日出生于文登县洛格庄村(现威海市文登区葛家镇洛格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0岁下地种田,18岁拜师习武。1931年5月,经邹恒禄(石匠玉)介绍,于得水加入了农民协会。1933年春,经刘振民、于绍先介绍,于得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揭竿而起 组织暴动

    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于得水拉起了十多人的武装,经常出没于集市,发动群众,影响越来越大。1935年11月29日(农历十一月四日),中共胶东特委在文登、荣成、牟平、海阳等县发动了震撼胶东的“一一·四”暴动。于得水任东路三大队(即特委直属大队)队长,刘振民任政委。11月28日(农历十一月三日)晚,于得水和刘振民带领50多名队员奔袭人和集、鹊岛、黄山、宋村等镇公所、盐务局,缴获了大量武装。12月5日(农历十一月十日)特委书记、暴动总指挥张连珠和张修己率领的一、二大队在汪疃的地湾头村被敌人包围,于得水得率三大队前往增援,结果中了伏击,激战后,因敌众我寡,只好撤出战斗,转移到昆嵛山。

    据山游击 出生入死

    “一一·四”暴动失败后,于得水带领仅存的30余人,活跃在昆嵛山区,不断进行着游击活动。1936年夏,于得水带领游击队员打游击,冲在前面的于得水被两颗子弹击中腹部,于得水咬紧牙关,忍着剧痛,左手手捂伤口,右手持枪怒视敌人,坚持指挥战斗,直到后继部队赶到把敌人击溃。1936年秋,于得水再次负伤。由于环境恶劣,过度劳累,再加上多次受伤,腰部子弹没有取出来,于得水的伤口化脓了。于得水趴在板凳上,忍着剧痛,咬紧牙关,叫人用剃头刀割开伤口,连脓带子弹头一起挤了出来,战友们情不自禁地含泪说:“真是英雄啊!”

    天福起义 即兴改名

    1937年,省委决定在胶东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以昆嵛山游击队为基础,先编成第一大队,于得水任队长,宋澄任政委。于得水感慨地说:“回想苦难的年月,我林得胜如果离开群众,就像鱼离开水一样,连一天也不能活。因此,我要改名叫于得水!”。1937年12月24日清晨,于得水率领六七十名队员,带着30多支长短枪,参加了威震胶东的天福山起义。

    转战胶东 屡立战功

    1938年1月,“三军”成立第二大队,于得水被任命为大队长,先后攻打了福山、蓬莱。1938年9月18日,“三军”改编为“八路五支”,于得水被任命为63团团长。1940年6月,“八路五支”改编为五旅,于得水任五旅14团团长。1941年1月7日,于得水率14团配合东海区的17团,向“抗八联军”发动进攻,歼敌2000余人,重创敌军主力。1941年8月,于得水任东海地区专员兼军分区副司令员,重新解放了昆嵛山区。1945年8月,于得水被任命为东海军分区司令员,并先后兼任烟台、威海警备区司令员,率领部队攻打烟台,控制了西沙旺、毓璜顶、海港码头,击沉敌船六七只,歼敌千余名,把红旗插上烟台山,解放了烟台市。

    新中国成立以后,于得水继续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呕心沥血,忘我奋斗。在党组织的指示下,于得水回顾自己的革命历程,写下17万字的《革命回忆录》(现存于威海市文登区档案馆)。1967年2月16日,这位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屡建奇功的英雄离世,享年61岁。

    于得水是胶东人民的好儿子,他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英雄业绩却在人民心中竖起一座巍巍丰碑,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

来源: 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管理办公室
编辑: 孙美玲
相关热词搜索:
搜索推荐
图片新闻
  • 威海举办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五一”国际劳动节文艺演出
  • 权威发布 | 《2025年实施改革创新项目推动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发布
  • 双线发力破梗阻!高区政务服务跑出“加速度”
  • 威海6人获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称号!
威海新闻
文娱
国内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