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仗,我们必须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精致城市·幸福威海
2019-06-12 10:06:15    来源: 威海新闻网·威海日报
一年来,威海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化为决战脱贫攻坚的铿锵行动,立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狠下“绣花功夫”。今年,全市贫困人口基本实现4500元的市标脱贫,脱贫攻坚任务基本完成,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威海儿女众志成城,用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务实精神,给历史、给人民、给总书记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做民生工作,首先要有为民情怀。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习近平

初夏的齐鲁大地,万物勃兴,生机盎然。一年前也是这个时候,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考察,在谈到民生工作时,总书记强调,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殷殷嘱托,为民生工作标注重点、绘就蓝图。一年来,全市牢记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关注的痛点难点,切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并坚持把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民生工作的头等大事。

一年来,威海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化为决战脱贫攻坚的铿锵行动,立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狠下“绣花功夫”。今年,全市贫困人口基本实现4500元的市标脱贫,脱贫攻坚任务基本完成,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威海儿女众志成城,用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务实精神,给历史、给人民、给总书记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西山后村村民流转土地后,在村里火龙果大棚工作。 记者 王彦博 摄

精准施策

趟出一条特色“威海路径”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自总书记首提“精准扶贫”理念,“精准”就成为胶东大地脱贫攻坚的“金钥匙”。

欲图“精准”,先走下去。

2018年,25位市级领导走访重点镇39个、重点村57个,走访贫困户112户,访贫问苦同参与,细细交流找不足,发现问题在限期内全部完成整改。

今年,威海又组织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遍访扶贫对象行动和包村扶贫工作,一季度,市领导共走访34个镇街、66个村,发现8类24条共性问题和70条个性问题。

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市建立领导干部遍访贫困对象长效机制,研究制定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脱贫攻坚重点任务,将贫困“边缘户”纳入扶贫工作范围,去年摸排“边缘户”2223户、3833人,并全部实现市定标准脱贫。

一系列顶层设计、规划部署、扶持政策相继出炉,夯实了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的“四梁八柱”。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全市安排1万余名帮扶责任人,走进贫困户家中逐户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到底是需要产业扶贫、就业扶贫,还是教育扶贫、金融扶贫……一个接一个细化方案,量身开出脱贫“药方”。

“每一个脱贫群众身后,都有精准细密的工作。”在乳山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项目管理组和督查考核组组长曹振的案头上,最多的就是密密麻麻的表格,它们记录着贫困户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帮扶措施、贫困发生率等信息,在曹振看来,接地气、可操作的精准施策,是脱贫摘帽的法宝。

欲图“精准”,还要沉下来。

精准确定扶贫对象、精准扶贫措施到户之后,还要精准因村派驻人员带着老百姓干。一年来,一批又一批年富力强、思路灵活的“第一书记”,一茬又一茬学历高、有想法的扶贫专干纷纷扎根贫困村,当上了脱贫攻坚“急先锋”。

在乳山市徐家镇小浩口村,被村里百姓亲切地称为“小朱”的“第一书记”朱元水,带着村民们建起草莓大棚,把一个村集体年收入仅仅1.5万元的贫困村,拉到了年增收16万元。

在荣成市荫子镇顶子后村,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大学生村官、扶贫专干姜冬阳带着村民建起42.2KWP的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站,每年收入5万元左右。

如今,放眼我市各个“精准扶贫”战线,是无数个曹振、朱元水、姜冬阳,是353名第一书记,是1万余名帮扶责任人奋进不止、砥砺前行的身影……他们正奔波在各个角落,穿梭于帮扶对象的家中,成为脱贫攻坚战役中的中坚力量。

村里建起樱桃大棚,吸引游客前来采摘,带动村民致富。记者 孙艺嘉 摄

产业扶贫

“造血”“输血”双管齐下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经区方吉村是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区工委组织部选派的“第一书记”周先亮对产业扶贫带给村里的变化感触最深。

依靠方吉村原有的资源柞木林,周先亮请有经验的养蚕人带头,将原有的分散养殖户整合起来,在方吉村建立柞木蚕养殖基地,又通过与企业合作,对蚕品深加工,为村里的养蚕户搭建了一条产、供、销产业链。

方吉村依靠的是自身资源禀赋。而放眼全市各个贫困村就会发现,针对不同的村情,实现产业脱贫的方法各有“妙招”。

在夏村镇台依湖葡萄酒产业园,这里每年能拿出150个定向岗位,满足不同层次贫困户的就业需求。在徐家镇马场村牡蛎养殖基地,务工的贫困户们从事着冲洗、分拣、包装等工作,“养殖+加工+销售”的新模式,每年给村保底收益7.5万元……

上山的道千万条,每一条都指向山顶。

“贫困村经不起折腾,经不起实验,所以我们务求落地的项目都是精心谋划过的。”市扶贫办主任王焕孟介绍,截至目前,我市建成扶贫产业开发项目288个,正从中筛选规划100个规模大、前景好的产业项目进行重点培植,打造扶贫产业示范基地,以此来壮大产业扶贫发展之源。

着力补齐插花户帮扶短板,以区市、镇街为单位统筹发展产业项目,定向扶持带动11726户插花式贫困人口,全市实现产业项目带动贫困人口全覆盖。

率先探索的“四权分置”产业项目管理模式,精准落实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和监督权,确保扶贫资产保值增值、产业项目可持续发展、扶贫对象长期受益。被全省扶贫资金、项目及资产管理现场会认为“应在全省推广的好经验”。

以重点帮扶对象为重点的金融扶贫政策覆盖,让群众迈开大步参与进来。截至2018年底,全市发放“富民农户贷”和“富民生产贷”超过7.7亿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1.7万人次,人均获贷率全省第一。

精准兜底

脱贫路上“一个不能掉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兜底保障工作十分重视。

脱贫攻坚逢决战,“精准兜底”更关键。

在南海新区小观镇于家庄村村头,75岁的于森提起南海爱心基金会,泪眼婆娑:“亏了有爱心基金会帮忙,大事小事都帮衬着,总算把苦日子给熬过去了。”

半年前,于森遭遇车祸,又因老伴和儿子都患精神疾病,家里陷入困境。就在这时,南海爱心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找上门来,出钱出力,帮衬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走出困境。

南海爱心基金会成立来,已有59家爱心企业参与其中,基金总额达1.7亿多元,仅在扶贫方面就支出500多万元,为1700多户困难群众兜底救助。

这一年,针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个最大“穷根”,我市不断提高兜底能力和兜底水平,落实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保费补贴政策,贫困人口参保率达100%。“先诊疗、后付费”“两免两减半”等政策,实现基本医保、居民大病保险、医疗机构减免、医疗救助、医疗商业补充保险“一站式”结算,贫困群众个人自付的合规住院医疗费用不超过住院总费用的10%。

这一年,我市为“老破旧、脏乱差”贫困户住房实施“靓居工程”;对各学段贫困家庭学生标注登记、跟踪管理,逐人核实教育扶贫政策落实情况;对年满60周岁、子女有赡养能力的贫困老人“孝善养老”进行分档补助……一系列可感知有温度的兜底政策,切切实实提升着贫困群众的获得感。

时序更替,梦想前行。回望那些挥洒汗水的日子,仍然那么令人刻骨铭心,那么让人记忆犹新。

“区里为我们办了乡村车间,从家走两步就到村里的企业上班。”不需背井离乡,家门口能就业,这是小馆村村民潘守青眼里的变化。

“以前最愁怎么把白菜做出不同样,现在吃啥有啥,村里年年分红。”沐浴着夏日暖暖的阳光,西山后村78岁老人于政凤细说着眼里的变化。

“爱心志愿者们经常来看我,打扫卫生,收拾菜园,俺也有儿女了。”这是于家庄村67岁的残疾孤寡老人于维政眼里的变化。

“我想不到还有再看见东西的一天啊!”这是郝家山村63岁村民马亭永在区扶贫办帮助下重见光明时,眼中的变化。

当前,脱贫攻坚战役到了最关键的时候。誓要交上一份精彩答卷的威海人,抱着战则必胜的信念,奋斗在一条条脱贫攻坚战线上。这是威海人共同的心声,“这一仗,我们必须打赢!”(记者 李森)

 

来源: 威海新闻网·威海日报
编辑: 宋倩
相关热词搜索:
搜索推荐
图片新闻
  • 威海打造智慧化应急救援装备制造“母港”
  • 记者蹲点报道·春之声 | 威海网红店主带你解锁更多“新玩法”
  • 鱼露里吃出“创新味道”!浦源食品“定制化”升级发酵生产设备
  • 上新了,威海打卡点丨新威附路新添美食综合体
威海新闻
文娱
国内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