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摘帽”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聚焦
2019-06-18 11:03:21    来源: 威海新闻网·威海日报
6月3日,呼啸而过的风将大棚盖膜吹得刺啦作响,零星小雨滴落在嫩绿的火龙果枝条上。

6月3日,呼啸而过的风将大棚盖膜吹得刺啦作响,零星小雨滴落在嫩绿的火龙果枝条上。

“这个是芽儿,要剪掉。那个是花儿,再有一个月就能结果。”56岁的刘爱地是嫁到文登区米山镇西山后村的媳妇,也是西山后村蝶变的经历者与受益者。大棚里,三三两两的村民正埋头和刘爱地一起耐心地扒拉着火龙果枝条,剪去一个又一个芽儿。

建大棚、开凤梨馆、设百鸟园……从土地流转开始,西山后村成功激活资产“土生金”,从落后的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示范村。

“老头儿在外面打工,我在家种地,一亩地没几个钱,但没办法啊。”因为要顾家,刘爱地不便外出,但西山后村的土地多为沙地,粮食收成不好,辛辛苦苦一年,到手的钱实在有限。

孩子的学费加上家里日常生活开销,让刘爱地有苦难言:“养老保险想都不敢想,没钱更舍不得花钱,先紧着孩子。”

脱贫,要有产业支撑。立足自身实际,西山后村开始进行土地流转,兴建大棚。面对这件“新鲜事儿”,刘爱地一家思索再三才将地租给了村里。“一亩地一年租金650元,我还能腾出时间去干点零工。”虽然没太有底儿,但为了缓解压力、多挣点钱,刘爱地成了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乡村采摘游就这样在西山后村拉开了帷幕,让人头疼的沙土地里长出了火龙果、木瓜等南方水果,慕名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人多了,经济好了,西山后村又趁热打铁投资6000多万元打造起上千亩的近郊旅游休闲园区,园区集热带水果采摘、拓展训练、休闲垂钓等主题景观区域于一体,为村里的贫困户和村民提供了近百个就业岗位。

“我现在就在村里干,主要是收拾卫生,也帮着干点别的。”刚修剪完一排火龙果的刘爱地笑着说自己有点“不务正业”,但能在村里干事,她心里真是高兴。每月三千多元的工资让刘爱地有了稳定收入的同时,也让她有了更多时间照顾家里。“要是前几年有这个生活,养老保险我肯定买!”刘爱地的笑容里,满是实实在在的欢喜。

摘掉“穷帽”的西山后村走上了产业振兴的大道。“农家大灶刚建好,配套的还有自助蔬菜采摘,后续我们还要上养殖项目,准备引进澳大利亚肉牛。”西山后村党支部书记于建福又有了“新盘算”。(记者 曲黎悦 通讯员 张小寒)

来源: 威海新闻网·威海日报
编辑: 宋倩
相关热词搜索:
搜索推荐
图片新闻
  • 闫剑波会见华为公司客人
  • 闫剑波会见赛科集团客人
  • 闫剑波带队赴江苏、上海开展招商促进活动
  • 闫剑波会见香港标准及检定中心客人
威海新闻
文娱
国内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