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田野展开“精致画卷”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图说70年
2019-09-23 08:13:56    来源: 威海新闻网·威海日报
秋高气爽,阳光洒在希望的田野上。临港区汪疃镇前白鹿村500亩现代苹果园里,每一棵树上都挂满了沉甸甸的喜悦。

希望的田野展开“精致画卷”

——写在全市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集中视察之际

◎记者 杜晓莹 杨彩明

秋高气爽,阳光洒在希望的田野上。临港区汪疃镇前白鹿村500亩现代苹果园里,每一棵树上都挂满了沉甸甸的喜悦。

种苹果不到三年,威海那香山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剑锋已经在威海实现了自己的“苹果梦”:“保守能产400万斤,订单早就排满了。这年头,农业有奔头!”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山东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这股春风吹遍了广袤的威海大地。紧紧围绕“五个振兴”探索实践,培育形成了一大批现代产业园、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示范典型,在全市集中建设80个乡村振兴样板片区(田园综合体)……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精致画卷”正在威海大地徐徐展开。

石岛渔家风情样板片区风景如画。 石岛管理区供片

谋篇布局

振兴良田隆起“片区高地”

要下好乡村振兴这盘棋,必须把规划作为“先手棋”,放在“先行”地位。按照总书记“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规划先行、精准施策、分类推进”的指示精神,威海第一时间出台了《威海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今年2月,全市乡村振兴“2019线路图”随春风铺装开来——2018年度全市工作总结表彰暨“工作落实攻坚年”动员大会提出,要在乡村振兴上狠抓落实,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全面改善镇村环境面貌,高标准推进农村“七改”工程,以党建为引领抓好软弱涣散村、经济薄弱村整治,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打头阵、作表率。

“线路图”既定,前进“路标”也逐渐清晰。为有效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实现乡村振兴连片规模化发展,我市自今年起,在全市集中建设80个乡村振兴样板片区(田园综合体)。其中,市级样板片区10个,区市级样板片区37个,镇级田园综合体33个。三级样板片区(田园综合体)涉及64个镇(街),实现涉农镇街全覆盖;涉及692个村,占全市行政村的28.2%。

在初秋的麓源果乡样板片区,五彩缤纷的田园景色宛如一曲“秋日的私语”。55平方公里内,原本毫无关联的14个村庄,形成了一个抱团发展的“共同体”,从原来的“单打独斗”变成了“组团发展”。

“现在俺村也成了样板片区的‘一员大将’呢,咱可不能拖后腿。”石家泊村党支部书记石春平最近成了村子里的“项目监理”,“你看这荷花池建成后,明年荷花就绕着村开,想想都美啊!”

围绕突出区域特色、强化产业引领、明确时序进度,临港区重点打造麓源果乡市级样板片区。统筹谋划、一体推进,成立了乡村振兴攻坚指挥部和五大工作专班,明确并实施18个重点项目,联创联建麓源果乡样板片区。立足东西各具特色的资源禀赋,东部主打时尚康养和传统老家,西部主打高效农业和现代果业,通过产业项目贯穿、一村一品打造,实现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

一幅特色鲜明的规划图,一张连点成面的交通网,一个清晰具体的招商项目库,一批优质高效的主导产业,一片生态宜居的优美环境,一套保障有力的公共服务体系……5月印发的《乡村振兴样板片区建设规范(试行)》,将全市样板片区的发展路径勾画得清楚明晰。同时,我市还聘请6个规划师团队、29名规划师服务乡村振兴样板片区的规划建设。

以建设精致化城乡统筹示范区为引领,我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上,突出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坚持“抓两头带中间”,统筹谋划市县镇“三级联动”、错位发展的乡村振兴新格局,着力打造一批叫得响、有活力、能复制的乡村振兴示范典型。

每逢周末、节假日,里口山便游人如织。山里,亲子部落、采摘园、王家疃小游园等40多个文旅产业项目留住了游客的脚步。山外,北上夼等村也发展起采摘休闲游,提升了游客的“用户体验”。

今年,里口山有了一个新的名字——里口山近郊休闲样板片区。拥有美丽乡村精品村2个,省级示范村4个,已打造规模化农业休闲旅游园区11个,这些赋予了里口山建设高标准乡村振兴样板片区的良好基础和资源。

今年以来,环翠区确定了“城市化带动、精致化引领、全域做样板、争做排头兵”的工作思路,突出守城优势,将乡村振兴与打造精致化城乡统筹示范区融合推进,努力为创树乡村振兴威海经验作出环翠贡献。

在打造精致城市和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环翠区打破行政区划,实行连片开发整治,发展近郊休闲游业态,将里口山北麓的张村镇区域和里口山南麓、海峰路以北的羊亭镇区域串联成片,形成规划总面积51平方公里、辐射11个村的乡村振兴样板片区。

游客在梧桐庵村游玩拍照。记者 刘志鹏 摄

聚焦聚力

突出重点唱响“特色大戏”

南海新区小观镇朱家庄村王翠玲原本是种了大半辈子地的庄稼人,如今却不用在地里操劳了。 “说实在的,当初还有点不习惯哩。”王翠玲说,南海小观城乡均衡样板片区的建设,让祖祖辈辈种地的百姓有了新的选择——有的将土地规模流转给现代农业企业,有的吃起了“生态饭”“旅游饭,家门口就了业、老村民上新楼、一颗草莓卖出30元高价……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这些原本不敢想的事成了真。

突出地域特色,找准功能定位,才能真正让乡村“活”起来。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南海新区提出城乡均衡发展模式,以打造样板片区的方式,带动全域振兴。

在建设样板片区过程中,南海新区抓住新型社区建设这一核心,同步做好沿环海路农业产业带、全域旅游观光带两大支撑,力促本地农民市民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打造“一核两带促三化”的发展格局。

一村一品牌,个个有看头。我市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突出地域特色,根据区域基础条件和资源禀赋,“量身定制”,打造特色品牌。

红瓦碧树,深墙大院,随便一个定格就是画里的风景。在起伏绵延的远山中,静卧在青山绿水之间的一处处传统民居十分耀眼。文登区界石镇立足“山、石、水、果、游”特色,在乡村振兴中寻求新突破,让乡村靓起来,让农民富起来。

守着青山绿水,梧桐庵村村民张华霞越来越“胆大”,投资30多万元改造老房子做精品民宿。“我家的房子年代比较久了。这次我特地请专家对整体风格、软装布置都进行了翻新。”张华霞的老房子彻底变了样——木制的窗棂上垂下几个嫩绿的叶子,墙上挂着几幅古画,颇具特色。

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古街古村还有不少变化——小巷子的墙壁上,几步就能看见几株小花小草,点亮土褐色的古朴石墙;溪边,木制的步道已经建成,游客可溯溪而上,赏一路美景。

文登区深入摸清各村发展现状和资源禀赋,将全区631个村庄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人居环境整治、危房改造等发展举措,众多老宅都进行了聚合改造提升,凸显原生态、做好环境建设,让古村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此基础上,文登区基于良好交通、人文、生态及产业优势,将发展文化与农事观光游作为乡村振兴破题点,完善基础设施,做好产业品牌提升,重视文旅服务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开展。

无独有偶,荣成市荫子镇虽然和昆嵛山风格不同,却也打着一样的乡村振兴“特色算盘”。

“咋样,带你转转?”这句话,成为了荣成市荫子镇前荫子村村民姚志强对进村陌生人的口头禅。为啥?“村里越来越好,不对外人说说,憋得慌!”

改变是从2017年开始的。荫子镇提出打造田园综合体的设想,通过流转农民土地,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带动农民致富。常年“漂泊”在外的姚志强动了心,被家乡“牵”了回来,每天在村里的果园“上班”。

闻着果香,看着10万株果树迎着阳光成长,姚志强喜欢在山道上、田垄间走走,感觉有使不完的劲。“在家门口就能有好营生,谁不愿意回来?”

产业强基

建链强链跑出兴旺速度

“抓紧,再抓紧……”经区崮山镇副镇长许平时不时到威海紫光健康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场督工,厂房的加工和储备车间正在加紧建设中。

“我们将把大部分果子统一收集到这里进行精深加工。”项目建成后,无花果将在这里实现“变身”,无花果干、无花果酒、无花果汁、无花果酵素等,无花果的附加值得以进一步提升。

不仅有精深加工,还有无花果试验田、研发中心以及游客中心。围绕“无花果”三个字,请专家、引品种、搞技术,一项工程都没落下。

此外,崮山镇已与市农科院签订合作协议,通过技术研发提升无花果品质,并将依据无花果种植、加工、销售等方式,发展形成“无花果+科技”的特色农业和加工业、“无花果+康养”的康养和文旅产业、“无花果+互联网”的物流电商业、“无花果+旅游”的民宿及乡村旅游业的全产业链建设,形成以无花果产业为支撑,以镇驻地为依托的网状辐射带动效能,力促无花果农工贸旅、产加销服一条龙全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的形成。

以产业为依托,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经区将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将产业重心向高端化、规模化转型升级,吸引农业产业项目12个,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2家、市级10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04家,去年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13.49亿元。

无花果盛开“幸福花”的同时,文登区的老“参乡”,也迎来了遍地都是“金疙瘩”的局面。

沿着栽满梧桐的初张公路一路向南,行至文登区张家产镇,中国(文登)西洋参交易中心的一片现代化建筑矗立在路旁。行走乡间,西洋参独特的药香味扑面而来,入眼皆是西洋参种植园、加工厂、店铺。

“中国西洋参之都”成为了文登区乡村振兴的独特印记。“现在我们不仅仅种参,还做西洋参加工。”顺着张家产镇挂职党委委员张龙涛的指引望去,一处主体已完工的三层厂房赫然在目,“这是今年新盖起来的继振参业厂房,预计10月全部完工。”

不止继振参业,今年西洋参康养片区集中开工6个西洋参产业项目,全部投产后年加工鲜参能力将达2000吨。以“药食同源”试点为着力点,片区还与绿叶集团、济南漱玉平民大药房合作建设西洋参研究院,进一步延长西洋参加工链。

让人眼前一亮的远不止这些。集西洋参发展起源、栽培技术、饮食功效、养生文化内容等于一体的文登西洋参文化馆,集采摘、住宿、餐饮于一体的顾家村民宿区……一片西洋参,正在实现一二三产融合。

对比西洋参火热的现场,松海集团乳山三宝酵素有限公司办公室内,呈现出一片“悠闲”的场景。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办公室内,罐装车间主任孙海涛聚精会神地在网上浏览产品。“上个月刚下线了35吨苹果酵素,网上销量要是好,下一批也得抓紧投产了。”关掉网页,孙海涛没闲着,“公司效益好,分红也水涨船高,今年年底,预计我们能拿到手的有2000多元。”

“这钱拿的容易啊。”孙海涛说,3年前,松海集团作为白沙滩村村办企业正式成立。与此同时,村中所有土地完成流转,2000多名村民一人一股,都成了集团的股东。“羡慕不?我们村里人都开起了新车,住进了新房,好日子来了。”

乳山市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加快区域特色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业集群化,形成园区示范、板块联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加大涉农招商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向特色产业投入,推动了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带来规模经济效应;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全市22万亩花生、11万亩苹果通过“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8个,乳山牡蛎列入省级地方标准建设项目。

五十一号农场的“苹果部落”田园综合体。 记者 刘志鹏 摄

文化铸魂

深挖内涵留住乡愁记忆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有“颜值”、更要有“内涵”;既要“面子美”、更要“里子亮”。立足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特点,我市深挖文化内涵,全力做好“融合”文章,以文化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留村的白墙黛瓦,诉说着古镇的沧桑岁月;东墩村的渔民画,勾勒出既传统又富有现代气息的渔家生活;东楮岛村的特色民宿,三两游人享受悠闲时光……以特色文化为“内核”,石岛渔家风情样板片区“渔味”十足。

以前靠打渔为生的村民坐地变身“甩手掌柜”,以最为典型的东楮岛村为例,村子已有100多家精品民宿,一年接待游客28万人次,户均增收4万元,有些高端民宿一天2000元仍然供不应求。

渔家风情成了宁津街道最闪亮的“名片”。如今,石岛渔家风情样板片区拥有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7个省级传统村落、2个国家级海洋牧场、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个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1处全国百佳旅游目的地、1处国家级文保单位。

以走在前列的定位和融合发展的思路,荣成市加快推动“三农”工作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紧扣样板片区引领抓产业融合发展,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围绕推动渔业与旅游融合,荣成市安排2000万元扶持资金,撬动社会资本2亿多元,培育发展海草房民宿、渔事体验、工业旅游等海洋“新六产”,拉长渔业消费链条,推动卖资源、卖产品向卖风光、卖体验转变。目前,已建成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9个、省级休闲海钓示范基地和海钓场23处,去年接待游客57万人次。

与荣成不同,高新区则结合自身医疗、健康等特色产业开启了一场“健康文旅”的乡村振兴新探索。

刚刚过去的夏天,位于高新区初村镇的“苹果部落”有点“火”。自去年6月正式开门纳客以来,五十一号农场共吸引2万多名游客前来游玩。农场总经理黄松介绍,除了3250亩苹果园,农场西侧还打造了动物乐园,有孔雀、羊驼等30多种动物。不远处的“灵芝部落”——广植农业生态康养区更是引人入胜。新建成不久的黑白色大棚鳞次栉比,高温食用菌在其间茁壮生长,负责人邵正伟介绍:“可别小瞧他们,这是我们和鲁东大学共建的珍稀食用菌‘宝贝’。”配套苗圃种植、食用菌采摘、休闲农业观光游玩等项目也早已提上日程,眼下正在进行土地平整。

高新区以建设精致化城乡统筹示范区为引领,放大科技优势、产业园区优势、高等职业教育优势、高效农业密集优势,统筹谋划,瞄准目标加快布局;有序推进,夯实筑牢振兴基础;扭住关键,以点带面形成示范突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分头推进、合力攻坚,乡村振兴工作取得阶段成效。

利用社会资本优势,高新区还借助高校技术支撑,依托国家项目平台,探索“村企”“校企”联合发展新模式,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来源: 威海新闻网·威海日报
编辑: 宋倩
相关热词搜索:
搜索推荐
图片新闻
  • 闫剑波会见华为公司客人
  • 闫剑波会见赛科集团客人
  • 30亿元新能源“大块头”缘何选择威海丨产业图谱招商见闻录③
  • 凭一款2平方厘米精密件,威海这家企业拿下千万元订单
威海新闻
文娱
国内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