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出政协好声音
说实话,当初因受一些传统偏见的影响,对“政协”并不理解,总认为政协无非是“开开会、举举手、表表态”,每年交几份调研报告就完事了。
可后来改变我狭隘认识的,是在2001年年初。这年我被市某区推选为区教卫文史界别的一名政协委员。当时心中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自己也成为一名政协委员了,同时又担心能否履行好政协委员职责而忐忑不安。
记得首次参加区政协会议,是2001年的3月初。分组讨论时,我一言未发,只广泛听取大家发言,且边听边记,从大家的发言中,我对“政协”有了初步了解。感觉政协委员不仅是一种荣誉,是一种新的身份,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它是一个参政议政、共商国是的“高大上”组织,并非外界传言“开开会、举举手、表表态”就散会的“无权”组织。
转变观念后,为不虚此职,我对“政协”工作格外上心。从最初的新奇、紧张到不知该做什么的新手,逐步成长为能发挥自身优势、关注社情民意、认真履职的合格委员。
在我眼里,政协是人才荟萃的组织,政协委员中有各行各业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社会名流、各界精英等组成。我虽是大学教授,三尺讲台是我的用武之地,但对政协委员这个新领域,我是一窍不通,在资深委员面前我简直就是个“小学生”,如何撰写提案、如何建言献策,往往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一切得从零起步,从头开始,现学现用。
我深知,做一名合格的政协委员不易,做一名优秀政协委员更难。万事有心,人间才能有味。政协工作也不例外,唯有平时加强学习,不断深入调查研究,才能出真知、出真言。在职责、压力、动力驱使下,每次政协会议、调研视察、委员培训等集中活动,我都主动撂下学校的工作,积极参加,认真听记,用心思考,使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参政议政能力不断提高,对政协组织的感情,也与日俱增。第二年我就成为书写提案的行家里手,一年就提交3份有价值的提案,其中《关于民办高校招生计划应列入省总体计划的建议》,被评为2003年区优秀提案。
作为一名从民办高校这个特殊群体诞生的政协委员,首先要从本职工作入手,除提供服务外,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政协委员的话语权,为维护民办教育的合法权益,促进民办、公办教育和谐、公平发展鼓与呼。
2003年,我与几名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呼唤<民办教育法实施细则>的建议》,得到区政协高度重视,并指定提案组尽快整理材料报送市政协或省教育主管部门。在我和全国其他政协委员的呼吁下,2004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颁布实施了。这对民办教育是莫大的关怀和保护,使民办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办学春天。
关注社情民意是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基础。所以我有机会就深入基层,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更多占有第一手材料,努力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度,不道听途说,不主观臆断,不偏激偏执,而是遵从生活的本来面貌,提出的对策建议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群众意愿,具有靶向性和可操作性。所涉内容也从最初的生活小事,逐步发展到将关注点牢牢瞄准一个行业、一个领域,乃至全社会发展和人的命运本身之间的关系。
担任区政协委员五年来,以急需解决问题为原则,创新问计于民新方法,先后撰写提交了《民办教育的发展障碍调查报告》、《影响民办高校招生的问题、原因及对策》、《民办教育怎样绕过资金短缺这条坎调查报告》、《民办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问题研究与探索》等有价值的建议或调查报告12份,被誉为全区创“政协好声音”品牌的最大亮点之一,受到区政协领导的高度认可,先进工作者、优秀提案等荣誉接踵而来。
2006年区“两会”召开前夕,我的工作有了变动,从某市职业学院调入另一市某职业学院。因区域变化,无法正常履行政协委员职责,我主动提出辞去区政协委员职务,并获批准。虽然我离开了政协组织,但我始终觉得我还是政协人。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离开政协委员岗位已十五年了,我骄傲,因我曾经是一名区政协委员。正是这五年政协委员的历练,使我政治素质有了全面提升;正是政协委员这一角色,锤炼了我,让我获得了更多的本职工作以外的知识和能力,让我在教学工作上大显身手,这都是政协的馈赠。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70周年,也是人民政协成立70华诞。70年来,全国各级政协搭台、委员唱戏,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区县政协,是基层委员参政议政、治国理政的最接地气的舞台。置身于这个舞台,不负时代,“唱”出政协好声音,同样能“舞”出美好精彩的人生。(刘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