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解读报道

威海市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81.49岁

2020-12-15 编辑: 宋倩

      威海新闻网讯(记者 王文欣)12月14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十三五’成就巡礼”第三场新闻发布会,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五年来,我市认真落实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围绕健康城市建设、深化医改、公共卫生、基层卫生、人口老龄、中医药等出台一系列政策,各项规划主要指标基本完成。我市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示范城市;全国健康城市建设示范市、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全国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国家城市医联体试点城市收进囊中,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获国务院通报表扬并奖励。

      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侯文金介绍,全市人均期望寿命从2015年的81.1岁提高到2019年的81.49岁,医疗资源总量持续提升,医疗服务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主要健康指标位居全国全省前列,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以较短时间、较低成本实现了较高的健康绩效。

      中医药事业实现新突破

      “十三五”以来,我市以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抓手,将振兴中医药事业作为建设“健康威海”战略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

      创建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1个,建立省级专科专病诊疗中心1个,建成省市级中医重点专科26个,培养国家级中医药优秀人才5名、省市级名中医药专家传承人93名。

      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获得提升,截至目前,全市有中医类医院14家,社会办中医、中西医诊所(门诊部)218家,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市、县两级中医医院全覆盖。基层医疗机构国医堂建设全覆盖,10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镇卫生院和9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探索深化医改中医药路径方面,我市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第二批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全省首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我们在全国率先开展中医优势病种支付方式改革和“中医日间病房”试点,探索出一条‘医院得发展、医保得节省、患者得实惠、政府得民心’多方共赢的中医药发展路径。”市卫生健康委一级调研员鞠立民介绍。

      扎实推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全市现有中医药人员2248人,比“十二五”末增加157%。“十三五”期间,共评选产生了国家级中医药优秀人才6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4人,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7人,山东省基层名中医12人,营造了名医辈出的良好行业氛围。

      深化医改取得新成效

      “十三五”时期,围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我市聚焦“五项制度”,抓深化、见实绩,深化医改取得了新成效。

      我市启动新一轮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紧密协同发展,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实现城乡医疗资源共享和网格化管理直通镇村的医疗服务模式。建立起统筹城乡、覆盖全民的医保体系,初步形成了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支付方式。

      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成效初显。据市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市疾控中心党委书记毕春光介绍,全市4个区市组建7个医共体,覆盖全市所有基层医疗机构,基层诊疗量占比持续保持增长,较“十三五”初期提高了近9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前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2.0版覆盖面提升,构建了以中心村卫生室为主体、其他村卫生室及服务点为补充的农村地区15分钟健康服务圈。

      我市持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2020年10月起对936项检查检验价格进行全面调整,平均下调幅度21%,年可减少检查检验费用负担1.29亿元。建立了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和价格补偿机制,公立医院运行机制逐步规范高效。我市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和部分社会办医疗机构实现市内临床机构检验结果“一单通”,全市三甲综合医院实现检验结果和京津冀鲁互认。

      综合监督管理制度更加健全,实现市、县、乡、村“三级四层”的监督执法体系全覆盖,监督覆盖率居全省前列。

      健康扶贫取得决定性成就

      我市聚焦基本医疗有保障,全力推进健康扶贫工程,精准实施贫困患者分类救治,全面落实“两免两减半”“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等惠民便民措施,着力提升贫困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努力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难题。

      脱贫攻坚以来,全市健康扶贫定点医疗机构累计诊治贫困患者12.1万人次,减免医疗费用227.1万元,贫困患者住院费用政策范围内个人负担比例控制在9.8%。

      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方面,实现省扶贫工作重点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全覆盖,针对扶贫重点扶持乡镇,分两批从上级医疗机构共选派22名“业务院长”,实现省扶贫重点乡镇和薄弱卫生院全覆盖,全市贫困患者县域内救治率达到92%以上。

      建立健全贫困患者分类救治体系,组织开展贫困人口健康情况核查,对全市现有贫困患者24209名,实行“即时发现、精准救治、有效保障、及时预警、动态监测”全流程管理。5年来,累计救治贫困大病患者4431人次,目前已实现动态清零,贫困慢性病患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全覆盖,贫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全部纳入管理、实行免费救治。

      贫困患者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建立贫困患者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机构减免、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和重特大疾病再救助等多位一体的保障机制。在全市健康扶贫定点医疗机构推行贫困患者门诊费用“两免两减半”和住院费用“先诊疗后付费”“医疗机构减免”“一站式结算”等惠贫便民措施。

      医疗服务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截至2019年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2386个,实有床位数19843张,在岗人员30552人。各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由2015年底的1208万人次增加到2019年底的1914万人次,医疗服务供给不断增加,服务可及性不断提高。

      为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我市实现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全覆盖,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实现标准化,县域就诊率平均达到90%以上。健全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已联网全市所有医疗机构,覆盖所有县(市、区)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院前急救能力得以强化,全市共有120救护车91辆,实现了每3万人配备1辆救护车,其中负压救护车12辆,能够满足新冠肺炎患者转运需要。强化重点疾病救治能力,开展胸痛、卒中、肿瘤、创伤等“六大中心”建设,积极打造心脑血管急症“一小时急救圈”。建成国家级高级卒中中心2处、国家级胸痛中心6处(含基层),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全部完成胸痛中心建设,100%的区市已建成卒中中心,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全市医疗质量和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三甲综合医院检验结果实现了京津冀鲁四省市互认。医疗服务更贴心,在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设立综合服务中心,建立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性告知、一站式服务的“三个一”服务模式。通过开展预约诊疗、日间手术、多学科会诊、检查结果一单通、移动支付等方式,提升群众就医体验。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质增效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政府为居民提供的免费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期间,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进一步扩容和提质增效。

      基层服务体系得以夯实,我市实施基层机构三年标准化建设和村卫生室引领提升工程,截至目前,我市共有镇卫生院6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86家,村卫生室1173个。

      完善项目工作机制方面,优先保障项目资金,人均补助标准由2015年的40元增长到2020年的74元。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水平提高,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服务覆盖人数从2016年的15.72万人增长到2019年的28.34万人,高血压健康管理覆盖人数由12.32万人提高到22.47万人,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覆盖人数由4.36万人提高到8.01万人。

      强化居民健康档案务实应用,4个市区实现向居民开放,2个区市实现公共卫生随访和体检数据的自动采集、上传和分析,服务智慧化水平明显提高,缩小了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农村居民项目知晓率、服务利用率和满意度逐年提高。(来源:威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