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解读报道

2024年威海市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发布

2025-09-12 编辑: 宋倩

威海新闻网讯(记者 刘凌玉)9月11日,市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24年威海市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以下简称《公报》)。记者获悉,2024年,我市海洋生态基础状况良好,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稳定。

《公报》涵盖海洋生态基础状况、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状况、海洋生态灾害与风险、海洋生态保护行动等四大方面内容。海洋生态基础状况方面,2024年,我市海洋生态基础状况良好,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稳定。近岸海域海洋生物种类丰富,多样性较好,群落结构总体稳定,全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1种、浮游动物72种、大型底栖动物87种。

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状况方面,我市近岸海域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丰富,调查结果显示,海草床、海藻场、砂质海岸、海湾、海岛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分布面积和结构特征稳定,水体环境和沉积环境良好,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相对稳定。

海洋生态灾害与风险方面,2024年,我市近岸海域发生赤潮灾害1次,优势种为绕顶塔卡藻,为威海有记录以来首次暴发,黄海浒苔绿潮连续第17年影响我市南部海域,持续时间53天。我市沿海海平面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上升速率为3.1毫米/年,略低于同期全国沿海平均水平。

海洋生态保护行动方面,我市持续推进海洋生态预警和海洋灾害综合防治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空—天—海—岸”立体观测网。加快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持续加强海草床生态修复合作交流。推进海洋生态灾害综合防控,组织做好赤潮监测、预警,印发《2024年威海市近海浒苔绿潮防控方案》,清理处置浒苔592.4吨。完成互花米草除治管护面积1367公顷,互花米草清除率达到90%以上。威海市海洋与渔业监测减灾中心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授予“全国自然资源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近年来,我市始终锚定“海洋强市”战略目标,针对近岸海域生态保护关键需求,以项目为抓手、以创新为驱动,系统推进近岸海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我们重点聚焦海草床这一关键生态系统,深化产学研合作,与自然资源部烟台海洋中心签署荣成月湖海草床生态样地研究合作框架协议,建成我市首个海草床‘生态样地’,为近岸海草床修复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范式。”市海洋发展局副局长杨芳介绍。

针对浒苔绿潮防控,我市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构建了“监测—拦截—打捞—清理”全链条常态化防范机制。“我们强化立体监测,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近海视频监控、人工巡查等手段,实时跟踪浒苔在南部海域的分布、密度变化,累计发布浒苔绿潮专项预报20余次。”市海洋与渔业监测减灾中心主任宋喜红介绍,在乳山市、文登区等浒苔易抵近区域,相关部门提前布设总长67公里的海上拦截网,构建“第一道防线”,同时加强打捞船只统筹调度,累计调配专业打捞船100艘次,科学开展海上打捞作业,最大限度减少浒苔向岸滩推进。

入海排污口是陆源污染物进入海洋的关键环节,是守护海洋环境、推进美丽海湾建设的重要屏障。在入海排污口管理方面,市生态环境局三级调研员龙连伟介绍,我市创新采用“无人机航测+人工徒步排查+专家质控核查”的三级排查模式,对全市入海排污口开展集中摸排,建立“污染单位—排污通道—排污口—受纳水体”的完整排污路径台账,2024年以来,整治问题60余个,全部实现闭环管理。强化监督管理,今年我市已将149个入海排污口纳入监测方案,为精准执法、科学监管提供数据支撑。通过系列举措,我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100%,连续6年全省最优。

宋喜红介绍,为持续提升海洋灾害应对能力,我市拓展海洋立体观测网布局,创新构建“1+4”智慧海洋预警报业务体系,实现全市海洋观测设施“一平台”管理,海洋观测数据“一张屏”展示,有效提升海洋监测预警智慧化水平。(来源:威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