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新闻网讯(记者 匙亮)11月21日,记者从市新闻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期间,我市着力促进经济与金融良性循环、互动发展,金融事业运行稳中有进、稳中提质,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金融支撑。
贷款余额突破6000亿元
金融资源供给充足
市财政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市金融稳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徐静介绍,近五年来,我市金融供给实现稳健增长。贷款余额连续突破4000亿元、5000亿元、6000亿元关口,存款余额突破7000亿元关口。
多层次资本市场日渐完善。“十四五”期间,我市新增上市公司7家,境内外上市公司发展到2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5家,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322家,居全省“第一方阵”;270家企业纳入后备资源库。五年来,全市新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券174只,金额达到1187.51亿元。
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中国人民银行威海市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姜春介绍,“十四五”期间,人行威海市分行加强货币政策传导,推动融资成本明显下降,引导金融机构创设科创贷、惠农贷、碳汇贷等金融产品,持续为市场主体提供更优质信贷服务。三季度末,全市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比2020年末下降1.14个百分点,全市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经济产业贷款均实现明显增长,为全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金融动能。
县域金融机构乡镇全覆盖
金融资源直达快享
“十四五”期间,我市政银企对接合作持续深化,建立更新政府金融政策、银行信贷产品、企业融资需求“三张清单”,开展“金融直达基层加速跑”“民营企业金融直连服务”等行动,畅通银企对接渠道,推动金融资源直达快享。截至目前,已累计协调银行机构为3491家企业提供融资3442.61亿元。
为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流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我市深入开展“金融汇·产融共兴”行动,创新产业链+供应链“双链融合”金融辅导,实现金融管家试点区域全覆盖。五年来,我市还进一步修订完善科技支行政策,拓宽银行准入范围,依托“威企通”平台实现政策“免申即享”,积极为涉农企业、小微企业提供精准有效金融支持。截至三季度,全市小微型企业贷款余额达到2064.97亿元,普惠重点领域贷款余额956.76亿元。
“三农”发展,同样离不开金融活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威海监管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军锋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市稳步提升涉农产业金融投入,实现苹果、西洋参、无花果等16个优势特色产业与银行保险机构的精准对接,探索应收账款、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畜禽水产品活体等新型质押融资业务,拓展粮食及农产品全产业链金融服务场景。截至2025年三季度,全市涉农贷款余额达到1836.15亿元,金融服务“三农”质效持续提升。
“十四五”期间,县域乡镇金融服务持续优化。目前,县域地区已实现银行业金融机构乡镇全覆盖,小额存取、支付结算、转账汇款等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保险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我市还在实施好粮食种植保险的基础上,持续推动特色农产品险种业务落地,满足农业生产经营多元化保障需求。
改革创新不断深化
绿色金融成果频出
“十四五”期间,全市中小金融机构实现提质发展,金融改革稳步推进。威海银行在全省地方法人银行中率先实现16地市网点全覆盖。蓝海银行作为全省首家民营银行,服务小微客户2500多万户,普惠贷款占比89%。
以创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契机,“十四五”期间,全市绿色金融改革进程进一步加快。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郑斌介绍,五年来,我市获批全省首批金融助力绿色低碳区域综合性试点,落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在全省率先出台绿色支行认定及考核管理办法,成为全省首个绿色贷款占比突破20%的地市。截至2025年三季度,全市绿色贷款余额1404.6亿元,是2020年末的5.65倍,连续五年增速保持较高水平。
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我市海洋特色愈发彰显。“十四五”期间,我市构建全国首个蓝色产业标准体系,制定《威海市蓝色产业可持续投融资支持目录》,建成全国首个蓝色投融资项目库,成立全国首家蓝色保险发展中心,创新推出全国首笔“海洋碳汇贷”、首单“渔业贝类碳汇指数保险及质押贷款”等产品。截至2025年三季度,全市蓝色贷款余额已达375.78亿元。
坚持科技赋能发展,拓展融资渠道。“十四五”期间,我市打造全省首个绿色金融数智化综合服务平台“绿e融”,创新推出“产品碳足迹挂钩贷款”,并在国内首次引入联合国绿色气候基金。目前,全市21家境内外上市公司中绿色产业企业占比超70%。
金融生态全面优化
经验做法全国推广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十四五”期间,我市持续推进地方金融组织减量提质,强化重点领域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实现风险隐患常态化排查,全链条防控体系日趋完善。
五年来,地方金融组织机构总量由82家压减至34家,不良贷款率持续保持低位。风险隐患防控经验做法先后四次获得国家打非联办刊登并在全国推广,金融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