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烫手山芋”
接下“烫手山芋”
——记“最美退役军人”、威海北海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经理王强
◎记者 李森
“我就是一糟老头子有啥可讲的,去采访我们的清洁工人吧,你看看这帮老哥哥老姐姐,他们是真辛苦,他们才最需要关注!”56岁的威海北海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经理王强,皮肤黝黑,面庞清瘦,最引人注意的是那两道黑漆似的眉,一听说要采访,他一个劲地摆手拒绝,眉头拧成了疙瘩,寻思了半天才憋出了一句:“这辈子就是和雪打交道的时候特别多。”
去年12月7日,初村镇迎来2018年冬季首场强降雪。凌晨3点,初村的大街小巷已经满是清洁工人们忙碌的身影,他们要赶在早上上班前,保证主干道通畅。“老于,还是按照昨天部署的,中间大铲车辟路,随后推雪车依次错位推,莫误了。”作为清雪工作总调度的王强那一夜压根就没睡,掐着表到了点,一边穿大衣,一边叮嘱推雪车队队长于洪通几句,啃了口馒头,就深一脚浅一脚走进了风雪中。
在他的指挥下,一台台推雪车开足马力向雪中冲去,撒布机、清运车紧随其后,有条不紊。多年和雪“较量”下来,王强熟悉哪儿要先清理,哪儿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哪儿需要加派人手。
王强在带队修剪树枝。记者 李森 摄
1985年王强退役回到初村,1987年当选远庄村村委会主任,和村支部书记积极配合,将村里的各项工作开展得风生水起。2001年被调到初村公路管理养护站担任副站长,他独自一人管理所有车队,不出半点差错。
2005年12月3日至22日,威海市遭受连续强暴风雪袭击,市区降水量高达143毫米,最大雪深2.5米,这场连绵月余的暴风雪至今让许多威海人记忆犹新,而对王强来说则是刻骨铭心。
“那年的大雪来得突然,当时整个初村镇就一辆铲车。”王强说,那半个月,他就住在了铲车上,每天凌晨两点铲车出动,铲雪、清道、拖车都靠它,中午两点在铲车上随便吃一口接着干。最累的时候,下了铲车腿冻得早已没了知觉,人直接跪倒在雪地里。
2008年威海北海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成立,负责初村全镇范围的环境卫生、绿化管理、市政维护等工作。面积大、范围广、工作杂、任务重,如烫手山芋没人敢接,镇党委政府领导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王强。当年10月王强走马上任公司经理,从此一干就是10年。
王强脾气大,这是全公司都知道的事。做事推卸责任的,他当着面说;今天的活儿拖到明天的,他会拍桌子;员工的生命安全没得到保障,他能“炸了天”。公司成立之初,人员设备严重不足,资金极其匮乏,但王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所有一线环卫工人买了意外伤害保险。从公司成立之初保额30万元到今天保额60万元,全部是公司兜底。环卫工人吕春富在清道时被小车刮蹭,就靠着保险报销了2.8万元医疗费,扛过了这一道难关。
绿化管理面积大、没经验,王强带着所有人一起摸索着干,遇到不懂的就请技术员来教,几次下来,自个儿倒练成了修剪树木的“好把式”。考虑到清洁工人们年龄普遍在50岁往上,应变能力不足,他成立一支自己带队的应急小分队,随时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帮助环卫工人减轻负担。2016年蓝海路一个涵洞被泥沙和垃圾堵塞,王强一把拉住了要下去的环卫工人,自己俯身钻了进去。“涵洞被疏通的瞬间有一定危险性,我在部队时候处理过这样的情况,比较有经验。”
所有工作中,最繁重的还是每年冬季的清雪。全镇120多万平方米,22条主道和众多村道,作为总指挥、总调度的王强要合理部署、科学配比,实现人员设备利用最大化,效率最高化。无数次,他独自一人、不分昼夜巡逻在初村的大街小巷,多少条街道的第一条车辙都是他留下的。
“挖排水沟、整修坝埂、清洁路面、补栽行道树、下雨防雨、下雪扫雪,一年365天清洁工人都有活,他们是最辛苦最累的。”直到采访结束,王强说的最多的还是一线清洁工人。年关将近,他最上心的是如何让大伙儿过一个踏实年,年终奖、米面油、花饽饽、棉衣棉鞋早已备齐,今年得去几个生病的老职工家里走走……
他坐在窗边一个劲儿搓着满是青筋的手,眉头还是拧成个疙瘩:“说白了,我就是带着一帮老哥老姐奋起余生之勇,擦亮我们城市的一扇扇窗户。‘幸福威海’我的理解就是,尽自己的力量,让我们的威海更美的同时,也让清洁工人们过得更好。”
![]() |
